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酅公合祔挽歌
——顾况 〔唐代〕
草露前朝事,荆茅圣主封。
空传馀竹帛,永绝旧歌钟。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笳箫最悲处,风入九原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已逝者的哀悼。诗中提到草露与前朝的事情,暗示历史的沧桑;荆茅中封圣主,反映出对统治者的怀念。传承的竹帛已经成空,旧时的歌声和钟声也都已不再。清镜中再无双影,穷泉之处又有几重深邃。笳箫声最为悲怆,风声穿透九原的松林,令人感到无尽的哀伤。
注释:
- 草露:指晨露,象征清晨和新生,但在这里暗指前朝的遗迹。
- 荆茅:荆草和茅草,指代荒凉之地,也暗示国家的衰败。
- 竹帛:古代文书材料,象征历史记录。
- 清镜:比喻清澈的镜子,象征真实与反思。
- 穷泉:深泉,象征深邃与难以探究的事物。
- 笳箫:古代乐器,通常用于表达悲伤情感。
典故解析:
- 圣主:指的是历史上受到尊崇和敬仰的统治者。
- 九原:古代指代某个地方,常用来寓意幽远的地方或死者的归处。
- 竹帛空传:意指历史的传承在现实中已无所依,反映出历史的无常和人事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达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和感慨,风格独特,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酅公合祔挽歌》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繁荣,但社会变化也带来了许多动荡和思考。此诗可能是为了悼念某位历史人物或朋友,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整首《酅公合祔挽歌》以淡淡的哀愁贯穿始终,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踪,传达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诗的开头以“草露”引入,唤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随之“荆茅圣主封”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变迁,暗示着昔日的繁荣已成过去。后面的“空传馀竹帛”,更是加深了这种历史的无常,似乎强调着一切成就终会被时间抹去。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中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清镜无双影”与“穷泉有几重”相辅相成,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深邃。最后一句“笳箫最悲处,风入九原松”,则在音乐的悲怆中增强了这种孤独感,笳箫的低沉声响中,透出一种无奈和对逝去的怀念,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露前朝事:晨露让人想起往日的历史。
- 荆茅圣主封:在荒草中,曾有圣明的统治者。
- 空传馀竹帛:历史的传承已成空谈。
- 永绝旧歌钟:昔日的乐声已不复存在。
- 清镜无双影:清澈的镜子中再无往日的影子。
- 穷泉有几重:深泉之处,难以探知的层次。
- 笳箫最悲处:笳箫声中透出最深的悲伤。
- 风入九原松:风声穿过九原的松林,带来无尽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镜无双影”,通过镜子表达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草露”与“旧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笳箫和松林象征着悲伤与悠远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人物的怀念与哀悼,情感深沉而细腻,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露:象征新生与历史的印记。
- 荆茅:隐喻荒凉与变迁中的国家。
- 竹帛:历史的记录与传承。
- 笳箫:悲伤的音乐声,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草露”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过去的历史
C. 未来的希望 -
“笳箫最悲处”中,笳箫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
诗中的“竹帛”指的是什么? A. 物质财富
B. 历史记录
C. 个人情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李白《夜泊牛津》:通过夜景描绘出孤独感,风格较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