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竹约观打鱼分韵得圆字》

时间: 2025-01-27 03:20:38

隔岸呼渔伴,轻篙破晓烟。

鸣榔舟叶聚,撒网浪花圆。

馋鹭窥高树,惊鳞过别川。

洋洋聊付物,生意自无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岸呼渔伴,轻篙破晓烟。
鸣榔舟叶聚,撒网浪花圆。
馋鹭窥高树,惊鳞过别川。
洋洋聊付物,生意自无边。

白话文翻译:

隔着河岸呼唤渔伴,轻轻地用竹篙划破晨雾。
船上的榔头声与树叶的摇动汇聚,撒下的渔网在浪花中形成圆形。
贪吃的白鹭在高树上窥视,惊慌的鱼鳞从水流中划过。
心情舒畅地把一切交给自然,生意的繁荣自会无止境。

注释:

  • 隔岸:指对岸,隔着水面。
  • 呼渔伴:呼叫一起捕鱼的伙伴。
  • 轻篙:用细竹篙轻轻划水。
  • 鸣榔:打击榔头的声音,通常用来指船上或捕鱼的打击声。
  • 浪花圆:撒下渔网时,浪花形成的圆形图案。
  • 馋鹭:贪吃的白鹭,形容其觊觎的样子。
  • 惊鳞:鱼在水中游动时,闪烁的鱼鳞。
  • 洋洋:形容心情愉悦、舒畅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仲明,号小舟,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江南水乡,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民间生活见长,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深厚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清晨,诗人可能身处江边,目睹渔民在水中撒网捕鱼的情景。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相互交融,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诗歌鉴赏:

《王修竹约观打鱼分韵得圆字》是一首生动的渔村生活写照,诗人在清晨的江边,目睹渔民捕鱼的情景,借此展现了自然美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结合。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诗的开头“隔岸呼渔伴,轻篙破晓烟”描绘了晨曦中渔民轻声呼唤同伴的情景,诗人在清新的空气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美。接下来的“鸣榔舟叶聚,撒网浪花圆”则通过音响和视觉的结合,生动展现了捕鱼的情景,渔网撒下时,浪花泛起,构成了美丽的圆形图案,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馋鹭窥高树,惊鳞过别川”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关系,白鹭在树上窥视,鱼在水中惊慌,表现了生态的微妙平衡。最后一句“洋洋聊付物,生意自无边”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自然态度,心情开阔,随性而为,暗示着生活的丰富和无穷的可能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渔民的生活和自然之美,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愉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隔岸呼渔伴:描绘了诗人隔着水面,看到渔民在晨雾中呼喊渔伴的情景,展现了生活的宁静。
  2. 轻篙破晓烟:用轻竹篙划破晨雾,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暗示着希望和生机。
  3. 鸣榔舟叶聚:船上榔头声和树叶相互交错,形成了动人的音响效果,增强了现场的生动感。
  4. 撒网浪花圆:撒网时,浪花形成的圆形意象,象征着渔民的劳动成果。
  5. 馋鹭窥高树:白鹭在树上窥视,表现出自然界的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6. 惊鳞过别川:鱼在水中游动时闪烁的鱼鳞,形象地展示了水中生物的活泼与灵动。
  7. 洋洋聊付物:心情舒畅,把一切都交给自然,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8. 生意自无边:暗示生活的丰富和无限可能,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撒网浪花圆”比喻渔民的丰收。
  • 拟人:将白鹭的“馋”赋予人类的情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呈现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渔民的捕鱼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反映出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雾:象征新生与希望。
  • 渔伴:代表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
  • 榔头声:表现出劳动的节奏感。
  • 浪花:象征丰收与生命的活力。
  • 白鹭: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物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轻篙破晓烟”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A. 渔民的呼喊
    B. 清晨的宁静
    C. 撒网的技巧

  2. “惊鳞过别川”中的“惊鳞”指的是什么? A. 鱼的闪烁
    B. 白鹭的飞翔
    C. 渔网的形状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生活的哲学
    C. 渔民的生活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 - 张志和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渔舟唱晚》:同样描绘水乡生活的诗作,展现了渔民的生活及自然景色,情感更加悠远。
  • 《江雪》:柳宗元在极寒的环境中表现了孤独与清冷的意境,与黄庚的诗作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