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时间: 2025-01-11 19:49:09

天然贵格镇群芳,细雨丛中试宝妆。

肯与乱红争国色,甘同柔绿挽春光。

玉阑倚困娇无力,金鸭沉烟不敢香。

可惜承恩亭北赋,苦无妙语告君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然贵格镇群芳,
细雨丛中试宝妆。
肯与乱红争国色,
甘同柔绿挽春光。
玉阑倚困娇无力,
金鸭沉烟不敢香。
可惜承恩亭北赋,
苦无妙语告君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的高贵气质,像是镇守万花的女王。在细雨中,它试着展现自己的美丽,愿意与纷飞的花瓣争夺国色,也甘心与柔和的绿意一起迎接春天。它倚靠在玉阑干上,显得无力而娇弱,又像金色的鸭子在烟雾中隐匿,不敢散发香气。可惜在承恩亭北写下这首诗,却苦于没有好的词句来向君王诉说。

注释:

  • 天然贵格:自然的高贵气质。
  • 镇群芳:镇住众花,形容牡丹的威望。
  • 细雨丛中:指在细雨中,环境的描绘。
  • 宝妆:美丽的装扮。
  • 乱红:形容花瓣纷飞的景象。
  • 国色:国家的颜色,指花卉中的美丽。
  • 柔绿:春天的绿意,形容春色的柔和。
  • 玉阑:玉制的栏杆,象征高贵。
  • 金鸭:金色的鸭子,意指牡丹的珍贵。
  • 承恩亭:一个有名的亭子,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子文,号惟斋,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象和花卉为题材,深受当时文人喜爱。他的作品在描绘诗意美的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施枢对牡丹的赞美之际,正值春季,诗人目睹牡丹盛开,感慨其美丽与高贵,试图表达自己对这一花卉的倾慕与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文人对美的追求与对权贵的渴望。

诗歌鉴赏:

《牡丹》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牡丹的高贵与优雅。诗歌的开篇就设定了牡丹的地位:“天然贵格镇群芳”,让人感受到她在百花丛中无与伦比的气质。接着,诗人通过“细雨丛中试宝妆”的描写,展现了牡丹在细雨中绽放的柔美与娇媚,仿佛在为自己轻轻妆扮。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春雨的温柔,也让观者对牡丹的美感到一种亲切的向往。

诗中“肯与乱红争国色,甘同柔绿挽春光”一句,表现了牡丹渴望与其他花卉一争高下的豪情,生动地传达出一种竞争与共生的关系。而后半部分“玉阑倚困娇无力,金鸭沉烟不敢香”则通过对比,表达了牡丹在美丽之外的无奈与柔弱,似乎在诉说一种孤独感与自我怀疑。

结尾处,诗人提到“可惜承恩亭北赋,苦无妙语告君王”,表现出诗人对表达美的无奈与渴望,同时也透露出对朝廷的期待与对自身才华的自省。这种诗情画意与社会关怀的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牡丹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对美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然贵格镇群芳:形容牡丹的自然高贵气质,使它在百花中占据主导地位。
  2. 细雨丛中试宝妆:在细雨中,牡丹似乎在试图展现自己的美丽。
  3. 肯与乱红争国色:牡丹愿意与其他花朵竞争美丽之色。
  4. 甘同柔绿挽春光:愿意与柔和的春色共生。
  5. 玉阑倚困娇无力:在玉色的栏杆旁,牡丹显得娇弱而无力。
  6. 金鸭沉烟不敢香:比喻牡丹在烟雾中不敢展现自己芬芳的香气。
  7. 可惜承恩亭北赋:诗人遗憾在承恩亭北写下此诗。
  8. 苦无妙语告君王:感到自己没有好词句向君王诉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鸭沉烟”,将牡丹比作金色的鸭子,形象生动。
  • 拟人:“试宝妆”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感,描绘其娇羞之态。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如“肯与乱红争国色,甘同柔绿挽春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牡丹的赞美,同时透过牡丹的高贵与娇弱,反映出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对自身表达的无奈,主题深刻而富有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着高贵、美丽与富贵。
  • 细雨:象征着春天的温柔与细腻。
  • 玉阑:象征着高贵的品位与环境。
  • 金鸭:象征着珍贵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牡丹的赞美
    • C. 对花朵的竞争
  2. “玉阑倚困娇无力”中“倚”字的意思是?

    • A. 依赖
    • B. 靠着
    • C. 支撑
  3. 诗中提到的“承恩亭”是指?

    • A. 一处名胜古迹
    • B. 一位皇帝的名字
    • C. 一种花卉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 李白《月下独酌》:更注重于个人情感与孤独的表现,虽然主题均为自然,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关于宋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