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上春。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
白话文翻译:
在苎萝山下,这位如花的女子,恰似占据了姑苏台上的春光。她的一笑让人难以忘怀敌国的情怀,如今五湖四海又有哪个英雄能与之相比呢?
注释:
- 苎萝山:一个地名,常用来指代美丽的风景。
- 如花女:指美丽的女子,形容其貌美如花。
- 姑苏台:古时指代苏州地区,春光明媚。
- 一笑:指女子的微笑,意指其魅力。
- 敌国:指的是吴国,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她的美丽与吴王夫差的爱恋紧密相连。
- 五湖:泛指四海,表示广阔的地域。
- 功臣:指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人。
典故解析: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其美丽而被越国用作外交工具,嫁给吴王夫差,最终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施”典故。她的一笑不仅夺人心魄,还代表了国家的爱恨情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道融,唐代诗人,以擅长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在描写西施的美丽和她的历史地位时,反映了对历史中美与权力交织的感慨,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西施的描绘,展现了她的绝世风华与历史悲剧。开头“苎萝山下如花女”,生动形象地将西施的美丽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鲜明的视觉印象。接下来的“占得姑苏台上春”则暗示了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表,更是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诗的后两句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一笑不能忘敌国”,不仅强调了西施的魅力,也暗示了她与吴国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最后一句“五湖何处有功臣”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追思,感叹真正的功臣未必能如美人般被人铭记。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苎萝山下如花女:描绘西施在苎萝山下的美丽形象,暗示她的纯洁与娇艳。
- 占得姑苏台上春:强调她的美丽使得姑苏台的春天显得更加灿烂夺目。
- 一笑不能忘敌国:指西施的微笑令人难以忘怀,也隐含了她与敌国的情感纠葛。
- 五湖何处有功臣:感叹真正的英雄豪杰在历史长河中难以被铭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女”将西施比喻为花,突出其美丽。
- 对仗:“一笑”和“不能忘”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西施的美丽与历史,探讨了人性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美的赞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苎萝山:隐喻美丽的自然景观。
- 如花女:象征女性的美丽与魅力。
- 姑苏台: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敌国:承载着历史的苦涩与爱恨情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施被称为哪一个国家的美女? A. 吴国
B. 越国
C. 齐国
D. 楚国 -
“一笑不能忘敌国”中的“敌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A. 越国
B. 吴国
C. 齐国
D. 楚国 -
“苎萝山下如花女”中“如花女”是指什么? A. 普通女子
B. 西施
C. 妇女
D. 仙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丽人行》:描写了女子的美丽与时代的悲剧。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美的感慨,但侧重于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美女传记》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