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
作者: 彭汝砺 〔宋代〕
篇章芜漫不中看,
误得先生一解颜。
明月何为投暗室,
阳春不意在穷山。
平时借以齿牙论,
今日见之眉睫间。
自笑鸤鸠为计拙,
谁知鸿雁及时还。
白话文翻译
整篇诗歌杂乱无章,让人难以欣赏,却意外得到了老师的指点。明亮的月光为何会照进昏暗的房间?春天的阳光竟然出现在偏远的山中。平时以为可以借此论证的事物,今天却在眼前显现。我自嘲鸤鸠(即斑鸠)的方法太笨拙,谁知鸿雁却在适时归来。
注释
- 芜漫:杂乱无序。
- 解颜:指老师的教诲或指点。
- 暗室:昏暗的房间。
- 阳春:春天的阳光,象征着生机。
- 齿牙论:指用言语辩论或讨论。
- 眉睫间:眼前,近在咫尺。
- 鸤鸠:一种鸟,常用来比喻愚笨。
- 鸿雁:一种鸟,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信使或归来的朋友。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鸤鸠”和“鸿雁”均为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鸤鸠常用来象征平庸与愚笨,而鸿雁则象征着智慧与远见,尤其在古诗词中,鸿雁常常被用作传递信息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汝砺,字子昂,号竹隐,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自然的热爱。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风景,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西湖》这首诗写于彭汝砺游览西湖时,受到湖光山色的启发,结合个人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诗歌鉴赏
《西湖》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哲理的思索。诗的开头以“篇章芜漫不中看”自谦,表达了对自身文学造诣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谦逊与对文学的追求。接着,“明月何为投暗室,阳春不意在穷山”通过对明月与春阳的描绘,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思考。自然界的无常与美好常常出乎意料,正如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
后面几句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领悟,平时的争论与思考在这一刻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智慧。最后两句自嘲鸤鸠的拙劣计策,却意外发现鸿雁的归来,反映了对智慧与机遇的感悟。
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而深刻,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情感的细腻流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篇章芜漫不中看:表示诗的内容杂乱,不易理解。
- 误得先生一解颜:意外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脸上露出笑容。
- 明月何为投暗室:思考为什么明亮的月光会照入昏暗的房间。
- 阳春不意在穷山:春天的阳光出现在偏远的山区,令人惊喜。
- 平时借以齿牙论:平时以为可以用来辩论的事物,今天却在眼前显现。
- 今日见之眉睫间:这些事物今天近在眼前。
- 自笑鸤鸠为计拙:自嘲鸤鸠的方法太笨拙。
- 谁知鸿雁及时还:却发现鸿雁适时归来,意外而惊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鸤鸠与鸿雁比喻为不同的智慧与愚笨,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如“明月”与“阳春”,形成和谐美的对称。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强调了智慧与机遇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光明,代表一种理想状态。
- 阳春: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寓意着新的开始与可能性。
- 鸤鸠:象征愚笨,反映自我反省。
- 鸿雁:象征智慧和机遇的到来,暗示命运的转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鸤鸠”象征什么? A) 智慧
B) 愚笨
C) 美丽
D) 平和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人生哲理
C) 友情
D) 爱情 -
“阳春不意在穷山”中“阳春”象征什么? A) 冬天
B) 生机与希望
C) 暴风雨
D) 夜晚
答案:
- B) 愚笨
- B) 人生哲理
- B) 生机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彭汝砺的《西湖》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彭汝砺更注重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宁静与和谐。两首诗展现了不同的自然美和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
以上内容为对彭汝砺《西湖》的全面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