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梅桥望桂隐》

时间: 2025-01-25 23:38:15

常日居园不自奇,今朝胜处上桥知。

平湖百亩横当户,茂树千章翠绕篱。

邻寺钟鱼初历历,里闾鸡犬亦熙熙。

隔城更有青山在,朝揖吾家出好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日居园不自奇,今朝胜处上桥知。
平湖百亩横当户,茂树千章翠绕篱。
邻寺钟鱼初历历,里闾鸡犬亦熙熙。
隔城更有青山在,朝揖吾家出好诗。

白话文翻译:

我平常在园中生活并不觉得奇特,今天来到这座桥上,才意识到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美妙。
平静的湖面,宽广得宛如百亩,正好在我家门前;茂密的树林,树叶繁茂,翠绿环绕着篱笆。
邻近寺庙的钟声和鱼的鸣叫声清晰可闻,街坊邻里的小鸡小狗也都显得活泼兴奋。
隔着城墙,远处还有青山环绕,早晨我向我的家致意,真是写出好诗的地方。

注释:

  • 常日:平常的日子。
  • :特别、奇妙。
  • 胜处:胜景、胜地。
  • 平湖:平静的湖水。
  • 百亩:一百亩的面积,形容湖面宽广。
  • 茂树千章:树木繁茂,枝叶如千章书一般。
  • 历历:清晰可见。
  • 鸡犬:鸡和狗,指平民生活的喧嚣。
  • 隔城:城外。
  • 青山:指远处的山。

典故解析:

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自然的热爱,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创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秋日,诗人置身于梅桥,因日常生活的平淡而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寄托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诗歌鉴赏:

《登梅桥望桂隐》是张镃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中通过对眼前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慨。开篇两句,诗人以“常日居园不自奇”表明平常生活的单调,而“今朝胜处上桥知”则突显了此刻心灵的觉醒。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眼前的湖面与树木,生动地展现出四周的自然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诗中“邻寺钟鱼初历历,里闾鸡犬亦熙熙”,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而最后两句则引入了更广阔的视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反思,是一首典雅而生动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日居园不自奇:平常日子待在园中,已不觉得特别。
  2. 今朝胜处上桥知:今天来到这座桥上,才意识到这里的风景胜过平常。
  3. 平湖百亩横当户:宽广的平湖如百亩之大,正好在我家门前。
  4. 茂树千章翠绕篱:繁茂的树木如千章书般,翠绿环绕着篱笆。
  5. 邻寺钟鱼初历历:邻近寺庙的钟声与鱼鸣声清晰可闻。
  6. 里闾鸡犬亦熙熙:街坊邻里的小鸡小狗也显得热闹欢快。
  7. 隔城更有青山在:城外还有青山环绕,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8. 朝揖吾家出好诗:早晨向我的家致意,真是个写好诗的地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平湖百亩”与“茂树千章”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树林比作“千章书”,形象生动,展示了自然的丰富性。
  • 拟人:鸡犬的“熙熙”,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展现了生活的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灵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梅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此桥连接了自然与生活。
  • 平湖:代表宁静与宽广,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茂树:象征生命的繁茂与生机,体现了自然的美丽。
  • 青山:远山象征着希望与远方,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爱情的追忆
  2. “隔城更有青山在”中“青山”象征了什么?

    • A. 财富
    • B. 生命
    • C. 希望
    • D. 生活的烦恼
  3. 诗中“邻寺钟鱼初历历”的描写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安静
    • B. 生活的热闹
    • C. 人的孤独
    • D. 对往事的怀念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情感,但侧重于思乡之情,而张镃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与生活的乐趣。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色,韩愈的诗更强调春天的生机,而张镃则在普通日子中发现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