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渔歌》

时间: 2025-01-25 23:30:05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

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白话文翻译:

这不是竹子也不是丝绸发出的声音,仿佛是高亢的歌声从渔船中传出。清越的歌声激荡,犹如那美好的时光,想象着在湘江的波浪中荡漾。

注释:

  • 非竹非丝:指声音不是由竹子或丝绸发出的,暗示声音的来源是自然的。
  • 响裂空:声音响亮,似乎要将天空撕裂。
  • 高歌三唱:形容渔民们的歌声高亢激昂,且唱了三遍。
  • 清豀:指清脆的声音。
  • 犹如许:像那样的美好景象。
  • 湘波:指湘江的波浪。
  • 欸乃:渔船划水时发出的声响。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湘波,指的是湘江,湘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渔民生活的宁静。欸乃声则是渔民在划船时发出的声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常,号惭愧,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民俗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渔民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怀。诗中展现了湘江的美景与渔民的生动形象。

诗歌鉴赏:

《夜闻渔歌》是一首描绘夜晚渔民生活的诗。首联“非竹非丝响裂空”,以生动的声音描写入手,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夜晚场景。声音的来源并非常见的乐器,而是来自渔民的歌声,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接着“高歌三唱出渔篷”,通过对渔民歌声的描述,传达出一种热烈和欢快的情绪,仿佛渔民们在享受劳动的乐趣。

下联“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在描绘歌声的清脆激荡的同时,诗人又引入了自然的意象,湘波与欸乃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整首诗通过音响的描绘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传达出诗人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劳动的尊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非竹非丝响裂空:声音不是竹乐器或丝乐器发出的,形容声音的巨大和穿透力。
    2. 高歌三唱出渔篷:渔民们在船上高歌,声音响亮,仿佛是在庆祝。
    3. 清豀激越犹如许:清脆激荡的歌声让人想起美好的时光。
    4. 想见湘波欸乃中:想象在湘江的波浪中,渔民划船的情景。
  • 修辞手法

    1. 对比:非竹非丝,强调了歌声的独特性。
    2. 拟人:声音被赋予生命,仿佛在与空中对话。
    3. 意象:湘波、欸乃,营造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劳动的和谐。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渔歌:象征着渔民的生活与劳动,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热爱。
  • 湘波:描绘了水的流动与生命的活力,体现了自然的美丽。
  • 欸乃:渔民划船时的声音,象征着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非竹非丝”指的是: A. 竹子和丝绸的声音
    B. 不是竹子和丝绸的声音
    C. 竹子与丝绸的乐器
    D. 自然的声音

  2. 诗中提到的“湘波”是指: A. 长江
    B. 黄河
    C. 湘江
    D. 珠江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写田园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融合。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镃的《夜闻渔歌》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注重自然与劳动的融合,后者则强调豪放与人生哲理,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后世诗歌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