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暮春) 游人绝。绿阴满野芳菲歇。芳菲歇。养蚕天气,采茶时节。枝头杜宇啼成血。陌头杨柳吹成雪。吹成雪。淡烟微雨,江南三月。
白话文翻译:
游人已然绝迹,绿荫满地,春花也已凋谢。春花凋谢。正是养蚕的季节,也是采茶的时节。树梢上的杜鹃啼叫声犹如鲜血般悲切。路旁的杨柳在春风中飘荡,仿佛飞雪。飞雪。淡淡的烟雾与细细的春雨交织,这就是江南的三月。
注释:
字词注释:
- 游人绝:游人已经没有了,表示春天的热闹已经消散。
- 芳菲歇:春花香气已消散,春天的美丽已结束。
- 杜宇:杜鹃鸟,因其啼声悲切而著称。
- 杨柳:杨树和柳树,常用来代表春天的生机。
- 吹成雪:比喻杨柳在风中摇曳,宛如飞雪飘落。
典故解析:
- 杜鹃啼血:古人常以杜鹃的啼鸣寓意离别与哀痛,杜鹃啼叫时,似乎是为失去的春天而哭泣,表现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往日美好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山石,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忆秦娥(暮春)》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感时伤怀,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刻怀念。开头“游人绝”便是对春日热闹场景的追忆,随着时光的流逝,游人的身影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绿色的阴影和凋谢的花朵。这种对比使得春天的美丽愈加显得珍贵和令人惋惜。
接下来的“养蚕天气,采茶时节”,则将诗的意境引向了农事活动,体现出生活的平淡与现实。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春天的生活细节融入其中,增强了诗的生活气息。
在表现情感方面,诗中“枝头杜宇啼成血”一语极具感染力,杜鹃的啼鸣仿佛是对春天的哭诉,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伤。而“陌头杨柳吹成雪”则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又恍惚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仿佛在描绘一幅春天的画卷。
最后一句“淡烟微雨,江南三月”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江南的春雨细腻而温柔,正是这种朦胧的美,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升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人绝:暗示春天的热闹已去,令人感到孤寂。
- 绿阴满野芳菲歇:描绘春天的景象,绿意盎然,但美好的春花已然凋谢。
- 养蚕天气,采茶时节:通过农事活动的描写,传达春天的生活气息。
- 枝头杜宇啼成血:杜鹃的啼鸣声悲切,象征着对春天的失去感到悲伤。
- 陌头杨柳吹成雪:杨柳在春风中摇曳,营造出轻柔的意境。
- 淡烟微雨,江南三月:描绘江南春雨的细腻,增强诗的氛围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杜鹃的啼叫比作“成血”,形象地表现出悲伤的情感。
- 拟人:将杨柳吹成雪,赋予植物以生命和情感,增加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反复使用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逝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与对生活细节的珍视,体现了对春天的深情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人:象征春天的热闹与生命的流动。
- 芳菲: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杜宇:象征离别与哀伤,表达对春天的怀念。
- 杨柳:代表春天的生机和温柔。
- 江南:象征着温暖与柔情,体现了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哪种鸟? A. 百灵鸟
B. 杜鹃
C. 燕子
D. 喜鹊 -
“游人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寂
C. 兴奋
D. 怀念 -
“杨柳吹成雪”中的“雪”主要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纯洁
B. 凋谢
C. 风中的柳絮
D. 冷漠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忆秦娥(暮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对春天的怀念,但刘克庄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注重细腻的内心感受与对过往的追忆。两者在风格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前者豪放,后者细腻,体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