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来秋已暮,还恐未成归。
梦里家仍远,愁中叶又飞。
竹声风度急,灯影月来微。
得见梁夫子,心源有所依。
白话文翻译:
如今已是深秋,恐怕还不能回家。
梦中家乡依旧遥远,愁绪中落叶又飞舞。
竹子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急促,灯影下月光渐显微弱。
若能见到梁夫子,心中总算有了依靠。
注释:
- 今来:如今。
- 秋已暮:秋天已经结束,指深秋。
- 未成归:还不能回家。
- 梦里:在梦中。
- 家仍远:家乡仍然遥远。
- 愁中:在忧愁中。
- 叶又飞:树叶又飘落。
- 竹声风度急: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显得急促。
- 灯影月来微:灯光的影子下,月光变得微弱。
- 梁夫子:指的是梁十三厅的主人梁夫子,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敬仰的人。
典故解析:
“梁夫子”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名人或朋友,表现出作者对其的敬仰和思念。此类人际关系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对家乡、对人情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戎昱,唐代诗人,创作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作品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在外游历或离乡的经历有关,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及对友人的依恋,反映了唐代文人常有的乡愁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秋夜梁十三厅事》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开篇“今来秋已暮”引入了时间背景,深秋时节,正是思乡情绪最为浓烈之时。接下来,诗人通过“梦里家仍远”这一描写,表现了对家乡的渴望和无奈,仿佛在梦中也无法抵达。
“愁中叶又飞”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落叶的意象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和无法回归的现实。通过“竹声风度急,灯影月来微”,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急促的竹声与微弱的灯影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孤独与惆怅。
结尾“得见梁夫子,心源有所依”则是情感的转折,尽管身处异乡,心中仍有对友人的依赖和寄托。梁夫子的存在使得诗人不再孤单,心灵有了栖息之所,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今来秋已暮”: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
- “还恐未成归”:表达对归家的渴望与无奈。
- “梦里家仍远”:梦中思乡,家乡的距离感加重了孤独。
- “愁中叶又飞”: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心中的忧愁。
- “竹声风度急”:竹子在风中的声音快,暗示内心的急迫与不安。
- “灯影月来微”:灯影和月光的微弱,烘托出孤寂的氛围。
- “得见梁夫子”:对友人的思念和依赖,情感的寄托。
-
修辞手法:
- 意象:使用自然的意象(如竹声、灯影、落叶)来反映内心情感。
- 对仗:如“竹声风度急,灯影月来微”,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 比喻:落叶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流逝。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呈现出一种浓烈的乡愁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竹声:象征清雅与孤独,表现诗人内心的急切与不安。
- 灯影:代表温暖与光明,然而在此处却显得微弱,暗示孤独与寂寞。
- 落叶:传达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哲理,饱含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今来秋已暮”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得见梁夫子”中,梁夫子可能指的是:
- A. 诗人的亲戚
- B. 诗人的朋友或敬仰的人
- C. 诗人的老师
- D. 诗人的敌人
-
诗中的“灯影月来微”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绝望
- C. 孤独
- D. 喜悦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戎昱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对孤独的感受,但戎昱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而李白则更强调酒与月的意境。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