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宜阳张使君
戎昱 〔唐代〕
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
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
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
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
白话文翻译:
我暂时成为宜阳的客人,深知太守的贤能。
政务的变化使千里之外的风俗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生活承受着两重的压力。
旧城郭里多了新房屋,闲暇的坡地都被开垦成了田地。
如果黄霸还在,今天与他同年,真是羞耻。
注释:
- 暂作:暂时做;
- 深知:深刻了解;
- 太守:地方官员,指宜阳的官员;
- 政移:政治变革;
- 千里俗:千里之外的风俗;
- 人戴两重天:人们生活在两种压力之下,形容生活艰难;
- 旧郭:旧城墙;
- 辟田:开辟耕地;
- 倘令:如果;
- 黄霸: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黄霸;
- 今日耻同年:今天与黄霸同年,感到羞耻。
典故解析:
黄霸是东汉末年人,以清白著称,曾任太守。对比古今的治理状况,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怀旧。诗中提到的“贤”与“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理想执政者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朝诗人,生平较少,作品主题多涉及政治和民生,风格简洁明了,常以直白的语言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戎昱在宜阳担任客官期间,目睹了太守的贤能治理及其对民生的影响,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赠宜阳张使君》一诗,通过对宜阳地方官张使君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关忧。诗的开头“暂作宜阳客,深知太守贤”,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太守的钦佩和对其治政能力的肯定。接下来的“政移千里俗,人戴两重天”,则揭示了政治变革对民生的深刻影响,暗示着即使在太守贤能的情况下,民众仍然面临着双重的生活压力。
在描绘宜阳的变化时,“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展现了地方建设的繁荣和农业发展的重视,表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最后一句“倘令黄霸在,今日耻同年”则令人警醒,表达了对历史上清官黄霸的怀念和对当今政治环境的失望,暗示着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治理的渴望。
整首诗在赞美与批判之间,展示了一个诗人对于政务与民生的深刻反思,兼具现实关怀与历史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暂作宜阳客:表示自己暂时在宜阳,突出旅居的身份;
- 深知太守贤:说明对地方官员的认可,表达对其治理能力的赞赏;
- 政移千里俗:强调政治变革影响深远,千里之外的风俗都受到波及;
- 人戴两重天:形象地描绘民众生活的双重压力;
- 旧郭多新室:表现地方建设的繁荣;
- 闲坡尽辟田:描绘耕地开垦的景象,展现农业发展的重视;
- 倘令黄霸在:如果黄霸还在,暗示对理想治理的向往;
- 今日耻同年:与黄霸同年感到羞耻,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形成整齐的对称结构;
- 比喻:用“戴两重天”形容人们生活的压力,生动形象;
- 反语:最后两句的“耻”,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现出诗人的忧虑与不满。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表现对太守贤能的称赞与对社会现状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和对民众生活困境的关注,揭示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意象分析:
- 太守:象征着理想的领导者,治理的贤明;
- 黄霸:代表历史上清白的官员,成为对比的标杆;
- 闲坡与辟田:反映出农业发展的重视与地方繁荣的景象;
- 两重天:象征民众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守是哪个地方的官员?
- A. 宜阳
- B. 洛阳
- C. 长安
- D. 杭州
-
“倘令黄霸在”的意思是?
- A. 感到骄傲
- B. 感到耻辱
- C. 感到遗憾
- D. 感到高兴
-
“人戴两重天”意指什么?
- A. 生活富裕
- B. 生活压力
- C. 生活安逸
- D. 生活幸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现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春望》——杜甫:反映了战乱对民生的影响,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对比:
- 比较戎昱与杜甫的诗作,双方都关注政治与民生,但戎昱更关注理想治理的赞美与现实的失落,而杜甫则在悲痛中流露出更深的忧虑与愤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