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月夜再同子文、巨济、李叔粲南溪步月》
时间: 2025-01-27 03:48: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六月夜再同子文、巨济、李叔粲南溪步月
作者:杨万里
际晚溪游暮欲归,
追凉逐胜却成迟。
月如醉眼生红晕,
山作愁眉带淡姿。
天下无人闲似我,
秋边有句说从谁。
弟兄一再更相送,
行到更深笑不知。
白话文翻译
傍晚在溪边游玩,正想回家,
但因追逐凉意和美景却迟迟不肯离去。
月光如醉,映出我眼中的红晕,
山峦仿佛愁眉,带着淡淡的姿态。
这个世上,没有人比我更闲适,
秋天的边缘,不知这句诗是从谁而来。
弟弟们一再相送,
走到更深处时,竟然笑着不知归路。
注释
- 际晚:傍晚时分。
- 逐胜:追逐美好的景色。
- 红晕:指因月光照耀而在眼中产生的红色光泽。
- 愁眉:形容山的轮廓似乎带着忧愁。
- 闲似我:没有人比我更闲适。
- 秋边:秋天的边际,象征着季节的更替。
- 弟兄:兄弟们。
- 更深:更深的地方,指夜色加深。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天下无人闲似我”可视为一种对世俗忙碌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和田园生活,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年代,诗人常与朋友游玩,享受自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十六月夜再同子文、巨济、李叔粲南溪步月》是一首充满闲适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人在傍晚的溪边游玩时,虽有归家的念头,却因美景而留恋,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享受。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绘,将月光、山峦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月如醉眼生红晕”,这一句不仅表现了月光的柔和,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陶醉。接下来的“山作愁眉带淡姿”,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以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诗词解析
- 第一句:“际晚溪游暮欲归”,描绘了傍晚时分在溪边游玩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第二句:“追凉逐胜却成迟”,表达了因追逐凉爽和美景而迟迟不愿离去的心情。
- 第三、四句:“月如醉眼生红晕,山作愁眉带淡姿”,通过对月光和山峦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忧愁的氛围。
- 第五、六句:“天下无人闲似我,秋边有句说从谁”,表达了诗人独特的闲适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 第七、八句:“弟兄一再更相送,行到更深笑不知”,描绘了与兄弟们相送的温馨场景,表现了友情之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醉”,将月光比作醉酒,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拟人:如“山作愁眉”,赋予山以人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对称美,使得诗歌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和对友谊的重视。通过描绘傍晚的溪水、明月和山峦,展现出一种宁静而闲适的生活态度,对世俗的忙碌和纷扰有着深刻的反思。
意象分析
- 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愉悦。
- 山: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忧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溪水:象征着生命的流淌与时间的无尽,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如醉”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月亮的颜色
B. 月光的柔和
C. 人的醉态
D. 山的轮廓 -
诗人对“天下无人闲似我”的感受是什么? A. 忧愁
B. 自得
C. 忙碌
D. 失落 -
“弟兄一再更相送”中“相送”指的是什么? A. 一起游玩
B. 送别
C. 送礼
D. 相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李白的月夜诗作有着相似的主题,均通过月光展现内心情感,但李白更显豪放,杨万里则显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