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会稽官舍送僧游龟溪因记寄声弊庐》

时间: 2025-01-22 04:18:21

老人年六十,生理常刺促。

归无一棱田,此事乱心曲。

妻孥渺相望,幼稚炯在目。

师今遇龟溪,山水无尽绿。

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

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

并山行径微,草露湿人足。

师访老人家,门前有修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人年六十,生理常刺促。
归无一棱田,此事乱心曲。
妻孥渺相望,幼稚炯在目。
师今遇龟溪,山水无尽绿。
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
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
并山行径微,草露湿人足。
师访老人家,门前有修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六十岁的老人,因年老体弱,生活节奏却依旧紧促。他归来时没有一块田地,这让他的心情变得烦乱不已。与妻儿相隔遥远,幼小的孩子在眼前闪现。如今他在龟溪遇见师父,四周山水青翠无尽。石壁上有严谨的宝坊,泉水甘甜,适合杞菊相伴。但我担心斋堂里空无一物,眼睛再饱也无法填饱肚子。山间小路蜿蜒,草露湿润了我的脚。师父拜访老人家时,门前有高大的修竹。

注释

  • 刺促:指心情焦躁或身体不适。
  • 棱田:一块田地的意思,暗指生活贫困。
  • 妻孥:妻子和儿女的合称。
  • 炯在目:形容幼小的孩子在眼前的情景。
  • 斋厨:指吃饭的地方,通常与清淡素食相关。
  • 杞菊:杞和菊都是常见的植物,寓意悠闲的生活。
  • 修竹:修长的竹子,常象征高洁和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一止,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刘一止晚年,反映了他对老年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家庭的思念。诗中既有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有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入观察。

诗歌鉴赏

此诗以一个老人独居于龟溪的场景为背景,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诗中的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常感不适,回到故乡却没有田地可归,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通过对家庭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渴望,尤其是对妻儿的牵挂。诗中提到的“幼稚炯在目”,不仅是对孩子的回忆,也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在自然描绘上,诗中“山水无尽绿”展现了龟溪的美丽,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安逸的感觉。而“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强化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同时,诗人又对生活中物质上的缺乏表示忧虑,“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露无遗。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老年生活的感慨,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人年六十,生理常刺促。
    描绘老人年迈,身体状况不佳,心情常常焦躁。

  2. 归无一棱田,此事乱心曲。
    归乡却无田可耕,令他心情更加烦乱。

  3. 妻孥渺相望,幼稚炯在目。
    远方的妻儿让人思念,眼前却只见幼小孩子的身影。

  4. 师今遇龟溪,山水无尽绿。
    在龟溪的美丽自然环境中与师父相遇,心情稍有好转。

  5. 石壁严宝坊,泉甘宜杞菊。
    描写山水间的宁静与清新,适合品味生活的清淡。

  6. 但恐斋厨空,眼饱不救腹。
    虽然景致美好,但缺乏食物,光看并不能解决饥饿。

  7. 并山行径微,草露湿人足。
    描述山间小路的幽静以及清晨露水的湿润。

  8. 师访老人家,门前有修竹。
    师父拜访老人时,描绘出高洁的竹子,象征着高尚的品格。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眼饱不救腹”比喻光靠眼睛的享受无法填饱肚子,体现了对物质的渴望。
  • 对仗:诗中多处出现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老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种宁静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人:象征着智慧与经历,反映老年生活的无奈。
  • 龟溪: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安宁,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修竹: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体现了对人品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人年六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老人的快乐生活
    B. 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佳
    C. 老人的丰收季节

  2. “眼饱不救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美景的享受
    B. 对物质缺乏的无奈
    C. 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3. 诗中的“修竹”象征了什么?
    A. 贫穷
    B. 高洁与坚韧
    C. 家庭温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的逃避。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境界。

诗词对比

  • 刘一止 vs 陶渊明
    • 两位诗人都对自然有深厚的情感,但刘一止更关注老年生活的无奈,而陶渊明则展现了对理想田园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读解与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