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时间: 2025-02-04 15:40: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夕
作者: 曹松 〔唐代〕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牛郎织女在七夕这一天的相会,表达了他们相逢的欢喜与离别的忧伤。诗中提到,喜鹊在河上飞舞,象征着他们的相聚。天空中浮动的云彩如同金色的车辇,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犹如玉钩一般。燕子的羽毛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没有增加离别的忧恨,而花儿的容颜也始终没有因为羞愧而改变。最终,诗人感叹,最伤感的时刻正是在分别之际,晨曦中的箭光射向了高楼,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注释:
字词注释:
- 牛女:指牛郎与织女。
-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 相期:相约、期盼相见。
- 彤云:红色的云彩。
- 缥缈:形容轻盈飘渺的样子。
- 金辂:金色的车辇,象征神仙的车马。
- 明月婵娟:形容明月的美好。
- 射翠楼:指晨光射向青翠的楼阁。
典故解析:
- 牛郎织女的故事源于《诗经》和《楚辞》,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因天界的规定只能在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反映了对人生、爱情的思考和感慨,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七夕》写于牛郎织女相会的传统佳节,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惆怅。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节日,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
诗歌鉴赏:
曹松的《七夕》是一首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相会,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对离别的无奈。诗的开篇采用了“牛女相期”的设定,直入主题,设定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接着,描绘了秋天的七夕夜,喜鹊飞舞,彤云缥缈,月光皎洁,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梦幻的画面感。诗中“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两句,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思考,尽管相聚的喜悦短暂,但离愁却是无尽的。最后几句中,诗人以“晓箭东来射翠楼”来结束,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离别的无奈与心中的伤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牛女相期七夕秋:牛郎织女在七夕的秋天相约相见。
- 相逢俱喜鹊横流:相聚时的喜悦如同喜鹊在空中飞舞,象征幸福。
- 彤云缥缈回金辂:红色的云彩轻盈如同金色的车辇,增添了仙境的感觉。
- 明月婵娟挂玉钩:明亮的月亮如同美丽的玉钩高挂空中,映衬出夜色的宁静。
- 燕羽几曾添别恨:燕子的羽毛并没有增添离别的怨恨,表现出相聚的欢愉。
- 花容终不更含羞:花儿的容貌依旧,不因相聚而感到羞愧,暗示着爱情的真挚。
- 更残便是分襟处:最伤感的时刻是分别时,心中惆怅难解。
- 晓箭东来射翠楼:晨曦中的光芒射向青翠的楼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玉钩,形象生动。
- 拟人:花容不改,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牛郎织女的相会为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离别的惆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慨,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和团圆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女: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 喜鹊: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 明月:象征思念和远方的情感。
- 燕子:象征春天与希望。
- 花容:象征美丽与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A. 农历七月初七
B. 农历八月初八
C. 农历七月十五 -
诗中提到的“彤云”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云彩
B. 蓝色的天空
C. 白色的雪花 -
牛郎织女的故事体现了什么主题? A. 忠贞不渝的爱情
B. 离别与思念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A
- A
- A、B(均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秋夕》 by 杜牧
诗词对比: 可与唐代其他描写爱情的诗作对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同样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爱情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