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2-04 14:08:48

笛里灯前无限恨,恨来况是无因。

只将杯酒付流尘。

倚栏凝望处,独立又黄昏。

枕上行云窗上月,月痕冷似心痕。

片时睡醒足消魂。

小庭怜旧色,顾影恁逡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笛里灯前无限恨,恨来况是无因。
只将杯酒付流尘。
倚栏凝望处,独立又黄昏。
枕上行云窗上月,月痕冷似心痕。
片时睡醒足消魂。
小庭怜旧色,顾影恁逡巡。

白话文翻译:

在笛声与灯光下,心中满是无尽的怨恨,然而这种恨却似乎没有任何原因。
我只能将酒杯交给流逝的尘埃。
倚着栏杆凝望远方,独自一人站在黄昏时分。
枕边有行云,窗外有明月,月光的痕迹冷得像我的心伤。
片刻的睡醒便能让我消散一些忧愁。
小庭院里怜惜着往日的景色,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恍惚间徘徊不前。

注释:

  • 笛里灯前:在笛声和灯光下,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感伤的氛围。
  • 无因:没有原因,暗示内心的苦恼是无法解释的。
  • 流尘:象征时间的流逝。
  • 倚栏凝望:依靠栏杆望向远方,表现出一种思念和期待。
  • 黄昏:象征着一种孤独和凋零。
  • 月痕冷似心痕:月光的冷清与内心的伤痕形成对比,表达了感情的凄凉。
  • 小庭怜旧色: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蛰堪,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内心的苦痛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现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个人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笛声与灯光的伴随下,描绘出一种惆怅的心境,心中的怨恨无从诉说,反而选择了沉默与饮酒。诗的开头便以“笛里灯前无限恨”引出一段内心的独白,恨意似乎是无因的,这种无力感让人倍感压抑。

接下来的“只将杯酒付流尘”,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慨,酒的沉醉似乎是对现实的逃避。诗人透过“倚栏凝望处,独立又黄昏”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孤独的姿态,仿佛在等待着什么,然而黄昏的意象又使这一等待显得无比苍凉。

“枕上行云窗上月”,将目光从外界转向内心,月光的清冷映衬出心灵的伤痕,形成了内外对照,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联“小庭怜旧色”,在对往日的缅怀中,表现出一种无力的徘徊,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珍惜,也有对现实孤独的感叹。

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融合了对时间、孤独、怀旧等主题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笛里灯前无限恨:在笛声和灯光的环境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怨恨。
  2. 恨来况是无因:这种怨恨似乎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因。
  3. 只将杯酒付流尘:无奈之下,只能将酒与时间的流逝相交融。
  4. 倚栏凝望处,独立又黄昏:在栏杆旁凝视远方,孤独地站在黄昏之中。
  5. 枕上行云窗上月:床头的行云和窗外的明月交相辉映。
  6. 月痕冷似心痕:月光的清冷与内心的伤痕相似。
  7. 片时睡醒足消魂:片刻的清醒足以让我感到心灵的消散。
  8. 小庭怜旧色,顾影恁逡巡:在小庭院中留恋旧日的色彩,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徘徊不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痕冷似心痕”,将月光的冷清与内心的伤痕进行对比,形象生动。
  • 拟人:诗中对酒、月等意象的描绘,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如“倚栏凝望处,独立又黄昏”,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孤独与怀旧的深刻体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强烈的情感对比,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的音乐与心灵的哀伤。
  • :代表温暖与现实的对照,照亮内心的黑暗。
  • 黄昏: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希望的失去。
  • :象征孤独与思念,常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因”指的是什么? A. 有明确原因的恨
    B. 没有原因的恨
    C. 恨是可以解释的
    D. 恨与酒有关

  2.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孤独的心境? A. 小庭
    B. 笛声
    C. 黄昏
    D. 酒杯

  3. 诗中“月痕冷似心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月光的温暖
    B. 内心的温暖
    C. 冷清的孤独感
    D. 生活的美好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的《如梦令》
  2.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的怀念,情感细腻。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情感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1. 《王蛰堪诗词集》
  2. 《现代诗歌鉴赏》
  3.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