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师崇法院》

时间: 2025-01-11 11:15:27

濒湖三寺倚峥嵘,梵刹相高对县城。

楼殿尽知随处盛,水林独爱此中清。

翦开木末檐牙出,凿破岩腰磴道成。

悟得祖师心印法,禅僧遥指塔灯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师崇法院
作者: 丁宝臣 〔宋代〕

濒湖三寺倚峥嵘,
梵刹相高对县城。
楼殿尽知随处盛,
水林独爱此中清。
翦开木末檐牙出,
凿破岩腰磴道成。
悟得祖师心印法,
禅僧遥指塔灯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湖边的三座寺庙,依偎在壮丽的山峦之中,寺庙的佛塔与县城遥相对峙。这里的楼阁殿堂随处可见,显得繁荣而昌盛,而周围的水林则在这片清幽之地独显清新。诗人提到,开辟出木头的边缘,露出屋檐的牙角;凿开岩石的腰部,修筑成通往山间的小道。最终,诗人领悟了祖师的心法,远方的禅僧指向塔上的明灯,象征着智慧和启示。

注释

  • :靠近,临近。
  • 峥嵘:高耸、突出的样子,形容山势雄伟。
  • 梵刹:指佛教寺庙。
  • 檐牙:屋檐的边缘,形象地描绘出建筑的细节。
  • 磴道:山间的小路,通常用石头或木头修建。
  • 祖师心印法:指禅宗的教义和领悟,强调心灵的直接体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宝臣,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显示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丁宝臣游览某个湖泊及其周边寺庙时的创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宗教精神的感悟。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影响力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宗教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留师崇法院》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宗教结合的诗作。诗中以“濒湖三寺倚峥嵘”开篇,生动展现了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三座寺庙如同守护者,屹立于湖边的峭壁之上,给人一种巍峨壮丽之感。接下来的“梵刹相高对县城”则展示了寺庙与人间的对比,暗示着信仰与世俗的关系。

整首诗的意境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领悟。诗人通过描绘周围环境,表现出对“清”与“盛”的不同追求:前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后者则是对繁华寺庙的崇敬。尤其在“悟得祖师心印法”一句中,诗人通过对祖师教义的领悟,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觉醒,传达出一种禅宗的智慧。

最后,诗中提到的“禅僧遥指塔灯明”,象征着智慧的传承与启示,既是对前辈的尊重,也是一种自我反思与追求。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和宗教情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信仰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濒湖三寺倚峥嵘:描绘湖边的三座寺庙,表现其地理位置的壮丽。
  2. 梵刹相高对县城:强调寺庙的高大,形成与县城的对比,暗示信仰的崇高。
  3. 楼殿尽知随处盛:展现寺庙的繁华和热闹,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4. 水林独爱此中清:对自然清幽环境的喜爱,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5. 翦开木末檐牙出:细致描绘建筑的构造,体现出诗人对细节的关注。
  6. 凿破岩腰磴道成:表现出人类在自然中开辟道路的努力,象征追求智慧的过程。
  7. 悟得祖师心印法:领悟禅宗教义,表达出内心的觉醒。
  8. 禅僧遥指塔灯明:象征智慧的指引,表现出对宗教启示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梵刹相高对县城”,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寺庙比作守护者,强调其重要性。
  • 意象:通过“塔灯”象征智慧和启示,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宗教的融合,表现出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智慧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哲学深思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深邃。
  • 寺庙:象征信仰与精神追求。
  • :象征坚韧与伟大。
  • :象征智慧与启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寺”主要指什么?

    • A. 三座高山
    • B. 三座寺庙
    • C. 三条河流
  2. “悟得祖师心印法”中的“心印法”指的是什么?

    • A. 世俗的礼仪
    • B. 禅宗的教义
    • C. 诗人的心情
  3. 诗中“塔灯明”象征什么?

    • A. 明亮的灯光
    • B. 智慧与启示
    • C. 高耸的建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1.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 《月夜忆舍弟》:通过自然景色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强调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丁宝臣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禅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