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5:47:35

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

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

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

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

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
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
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
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
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

白话文翻译:

战马在春天放归,农牛在冬天休息。
为何唯有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终其一生都在辛劳奔波?
来的人尚未停歇,去的人却不知道何时回归。
我如今明白得已太晚,到了六十岁才想要退隐闲居。
即使如此,仍比那些不悟之人好,
那些人只会在红尘中老死。

注释:

  • 战马:指在战斗中使用的马,象征战争和奔波的生活。
  • 农牛:指耕作的牛,象征安稳的生活。
  • :追逐、迎合。
  • 名人:指追求名利的人。
  • 役心力:指辛勤的心力和劳作。
  • 去者:离去的人。
  • :觉悟、领悟。
  • 红尘:指尘世,生活的纷扰与繁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通俗易懂,关注民生疾苦,擅长描写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故。白居易的作品涵盖了五言与七言诗,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著称。

创作背景:

《偶作二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经历了荣华富贵之后,他更加意识到名利的虚幻,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马与农牛,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战马象征着急功近利的追名逐利,而农牛则代表着踏实安稳的生活。诗中发出感慨,为什么有些人偏偏要在名利的追逐中耗尽一生呢?这不仅是对士人生活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两句,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迷茫,暗示着许多人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无法找到归属和方向。诗人自述“我今悟已晚”,是对自己晚年时光的无奈与遗憾,感受到了世俗的压力与困扰,但意识到这一切又为时已晚。他选择了退闲,渴望回归平静的生活,而这条路在他看来,已难以为继。

最后一句“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即使在世俗中迷失,但仍比那些毫无觉悟、沉沦于红尘的人要好。这种自省与反思,既是对自我的告诫,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战马春放归:春天,战马被放归,象征着自由与解脱。
  2. 农牛冬歇息:冬天,农牛休息,代表着安宁与劳作的结束。
  3. 何独徇名人:为何唯有追逐名利的人,反映出对人生选择的疑问。
  4. 终身役心力:一生辛苦劳作,体现了对名利的无奈与辛酸。
  5. 来者殊未已:新的追求者在不断涌现,暗示了社会的竞争与压力。
  6. 去者不知还:离去的人无从知晓何时归来,象征了人生的迷失。
  7. 我今悟已晚:自己到如今才明白,表现出对人生的反思与遗憾。
  8. 六十方退闲:六十岁才想要闲适生活,传达了晚年的觉悟。
  9. 犹胜不悟者:即使有所觉悟,仍然比那些不知觉者要好,表现了诗人的自我肯定。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战马与农牛的对比,显示不同的生活选择与价值观。
  • 象征:战马与农牛分别象征着名利与安逸。
  • 反问:引发读者对名利追逐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追逐的质疑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诗中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揭示了名利的虚幻与内心的迷茫,最终希望人们能够追求内心的宁静,而非外在的荣华。

意象分析:

  • 战马:象征奋斗、战争与名利的追逐。
  • 农牛:象征安宁、劳动与朴实的生活。
  • 红尘:代表世俗生活的繁杂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战马春放归”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自由
    • B. 奢华
    • C. 忧愁
  2. “我今悟已晚”中的“悟”意为:

    • A. 睡觉
    • B. 觉悟
    • C. 迷失
  3. 诗中提到的“农牛冬歇息”象征:

    • A. 竞争
    • B. 安宁
    • C. 奔波

答案:

  1. A. 自由
  2. B. 觉悟
  3. B. 安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白居易关注个人心灵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而杜甫则更注重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疾苦,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