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陈处士在雍丘见寄 徐铉 〔唐代〕
衰薄喜多幸,退公谁与闲。 高人乘兴去,相望两程间。 卷箔有微雪,登楼无远山。 清谈胜题赠,何日杖藜还。
白话文翻译:
我这衰弱贫薄之人,幸得多方眷顾,退休后谁来与我共度闲暇时光? 高雅之士乘兴而去,我们相隔不过两程路。 卷起帘子,外面飘着微微的雪花,登上楼台却望不见远处的山峦。 清雅的交谈胜过任何题赠之物,不知何时你能拄着藜杖归来。
注释:
- 衰薄:指作者自己年老体衰,生活简朴。
- 多幸:多蒙眷顾,多有幸运。
- 退公:退休的官员。
- 高人:指陈处士,有德行的人。
- 乘兴:随兴致而行。
- 卷箔:卷起帘子。
- 箔:帘子。
- 微雪:细小的雪花。
- 清谈:高雅的谈话。
- 杖藜:拄着藜杖,指归来的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他历仕南唐和北宋,是南唐的重要文臣,也是北宋初年的文学领袖之一。徐铉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以五言诗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铉回应陈处士寄来的诗作而作。陈处士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寄诗给徐铉,徐铉以此诗回应,表达了对陈处士的思念以及对自己退休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徐铉对陈处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己退休生活的感慨。诗中“衰薄喜多幸”一句,既表现了作者的自谦,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激。“高人乘兴去”描绘了陈处士随兴而行的形象,而“相望两程间”则表达了两人虽相隔不远,却难以相见的遗憾。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期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徐铉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薄喜多幸”:作者自谦地称自己年老体衰,生活简朴,但仍感到幸运和满足。
- “退公谁与闲”:退休后,作者感到孤独,无人与之共度闲暇时光。
- “高人乘兴去”:陈处士随兴致而去,描绘了其高雅的形象。
- “相望两程间”:两人相隔不远,但难以相见,表达了遗憾之情。
- “卷箔有微雪”:卷起帘子,外面飘着微雪,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 “登楼无远山”:登上楼台却望不见远山,增加了孤寂感。
- “清谈胜题赠”:清雅的交谈胜过任何物质赠予,强调了精神交流的重要性。
- “何日杖藜还”:不知何时陈处士能拄着藜杖归来,表达了深切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衰薄”对“多幸”,“高人”对“相望”。
- 拟人:“卷箔有微雪”中的“卷箔”拟人化,仿佛帘子有意识地卷起。
- 比喻:“清谈胜题赠”中,将清雅的交谈比喻为胜过物质赠予的宝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退休生活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徐铉展现了其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精神交流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微雪:象征着静谧和纯洁,也增加了孤寂感。
- 远山:象征着遥远和不可及,增加了遗憾和期盼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徐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五代 D. 明代
-
诗中的“高人”指的是谁? A. 徐铉自己 B. 陈处士 C. 其他朋友 D. 不明确
-
“清谈胜题赠”中的“清谈”指的是什么? A. 高雅的谈话 B. 物质的赠予 C. 书信往来 D. 诗歌创作
答案: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徐铉的其他五言诗,如《送陈处士》等。
- 其他唐代诗人的友情诗,如王维的《送别》等。
诗词对比:
- 徐铉的《和陈处士在雍丘见寄》与王维的《送别》都表达了离别和思念之情,但徐铉的诗更侧重于对退休生活的感慨和对精神交流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徐铉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