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俞仲竹屋》

时间: 2025-01-11 12:36:09

削成千蠹简,此屋是馀材。

长有清风至,浑无俗客来。

猿当吟案立,鹤趁钓船回。

添足岁寒计,栽松复种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削成千蠹简,此屋是馀材。
长有清风至,浑无俗客来。
猿当吟案立,鹤趁钓船回。
添足岁寒计,栽松复种梅。

白话文翻译:

这间房子用削去的千根虫蚀木料建成,是余下的材料。
这里常有清风吹来,根本没有俗气的客人。
猿猴在吟诵的案子上立着,白鹤跟随钓船归来。
我还计划在寒冷的岁月中增添一些乐趣,种上松树再种梅花。

注释:

  • 削成千蠹简:削成千根虫蛀的木料,形容房子的材料来源。
  • 此屋是馀材:此屋是用剩下的材料建成的,强调简朴。
  • 长有清风至:常常有清风吹来,表示环境清幽。
  • 浑无俗客来:完全没有世俗的客人,强调隐逸生活。
  • 猿当吟案立:猿猴在吟唱的桌子上立着,形象生动。
  • 鹤趁钓船回:白鹤跟随着钓鱼的船归来,描绘自然和谐的场景。
  • 添足岁寒计:增添对寒冷岁月的安排,体现生活的智慧。
  • 栽松复种梅:种上松树再种梅花,象征生命与希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猿”和“鹤”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和自由的生活。猿猴的吟唱常与隐士生活联系在一起,而白鹤则象征长寿与宁静。整首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返璞归真的隐居生活,反映了文人在繁华之外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棐,字子虚,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自然的优雅与人生的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繁华生活的反思与厌倦,许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对于归隐和清静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恬静、自然的竹屋环境。诗人以“削成千蠹简”开篇,直接点出房屋的材料和简约的生活方式,似乎在强调材料的取之不易和对自然的尊重。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个清新脱俗的环境,“长有清风至,浑无俗客来”,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清幽,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排斥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猿当吟案立,鹤趁钓船回”,这句描绘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猿猴在吟唱,白鹤伴随钓船归来,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的“添足岁寒计,栽松复种梅”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规划,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传递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值得品味与细细咀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削成千蠹简:描述竹屋的材料来源,表达简朴的生活态度。
    2. 此屋是馀材:强调房子的建造是对过剩资源的合理利用。
    3. 长有清风至: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空气流通的氛围。
    4. 浑无俗客来:强调隐逸生活的宁静,远离世俗的喧嚣。
    5. 猿当吟案立:猿猴的吟唱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自由。
    6. 鹤趁钓船回:白鹤与钓船的意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 添足岁寒计:体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与安排。
    8. 栽松复种梅:象征着诗人对生命与希望的期待。
  •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如“猿当吟案立”使猿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反思与超脱,体现了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思想。

意象分析:

  • 削成千蠹简:虫蛀木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清风:象征纯净、宁静的环境。
  • :象征自由与灵动,隐士的象征。
  • :象征长寿和自然的和谐。
  • 松与梅:松树象征坚韧与长青,梅花则象征高洁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许棐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栽松复种梅”表达了什么意图?
    A. 对未来的规划与期待
    B. 只种松树
    C. 反对种植
    D. 追求财富

  3.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向往
    B. 排斥
    C. 无所谓
    D. 依赖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许棐的《题张俞仲竹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描绘了隐逸的理想生活,陶渊明的作品更侧重于理想乡的构建,而许棐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常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