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晓望寄程补阙》
时间: 2025-01-22 14:0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晓望寄程补阙
作者: 司空曙 〔唐代〕
迢遰山河拥帝京,
参差宫殿接云平。
风吹晓漏经长乐,
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
日高车马隔尘行。
独有浅才甘未达,
多惭名在鲁诸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长安的高处,望着帝京的壮丽景象。山河迢迢,帝都雄伟壮丽,宫殿高低错落,接入云端。晨风拂过,清晨的乐声在长乐宫中传来,柳树的枝条在阳光下轻轻摇曳,烟雾缭绕,飘出宫廷的禁区。天色晴朗,笙歌响起,乐声在道路上回荡,随着日升,车马在尘埃中缓缓前行。诗人感慨,自己才学肤浅,无法展露才华,感到羞愧,因为自己的名声还停留在鲁国的普通书生之中。
注释:
- 迢遰:意为遥远,形容山河的辽阔。
- 帝京:指长安,古代的都城。
- 参差:形容高低不齐,错落有致。
- 长乐:长乐宫,唐代的皇家宫殿之一。
- 柳带:柳树枝条如带,形容春日的景象。
- 禁城:指皇宫,象征权力与威严。
- 笙歌:音乐,指乐器和歌声。
- 鲁诸生:鲁国的书生,用以自谦,表示自己才学不如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字子长,号峨山,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朝暮景色,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诗人可能在长安期盼友人程补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诗人借景抒情,展现了对繁华盛世的向往与自身才华未能施展的无奈。
诗歌鉴赏:
《长安晓望寄程补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长安风光的诗作,诗人在清晨时分登高远望,表现出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盛世的赞美。首联“迢遰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通过对长安的壮丽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第二联描绘了晨风中传来的乐声与柳絮轻随的清新气息,意象生动,情景交融,仿佛让人置身于那宁静而美好的早晨。
诗的后四句则转向内心,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卑与对社会的无奈。特别是“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诗人以鲁国书生自谦,展现了他对自身局限的深刻反思,正是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描绘美景与自省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深度与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迢遰山河拥帝京:山河遥远,环绕着帝都长安,展现出长安的雄伟与辽阔。
- 参差宫殿接云平:宫殿高低错落,与天空相接,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 风吹晓漏经长乐:晨风轻拂,乐声从长乐宫传出,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 柳带晴烟出禁城:柳树摇曳,烟雾缥缈,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皇宫的神秘。
- 天净笙歌临路发:天色晴朗,乐声在路上响起,表现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 日高车马隔尘行:太阳高挂,车马缓缓行驶,描绘了繁忙的都市生活。
- 独有浅才甘未达:我唯一的才华浅薄,甘于未能施展,流露出自谦之情。
- 多惭名在鲁诸生:我对自己的名声感到羞愧,仍停留在鲁国的普通书生之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迢遰山河”和“参差宫殿”,展现了汉字的对称美。
- 意象:如“柳带”、“笙歌”,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春日的气息与音乐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的壮丽景色与表达诗人内心的自省,展现了对盛世的赞美和对自身局限的沉思,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情怀与追求。这种情感在繁华与孤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作具有了更深层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河:象征国土的辽阔与富饶,体现了对国家的热爱。
- 宫殿:代表权力与富贵,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
- 柳带: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力。
- 笙歌:音乐与欢乐,体现了生活的品味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迢遰”意为: A. 近远 B. 遥远 C. 亲密 D. 繁华
-
“独有浅才甘未达”表达了诗人的: A. 自豪 B. 自谦 C. 忧虑 D. 高兴
-
诗中提到的“长乐宫”是指: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宫殿 D. 一个城镇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长安的景象,但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悲哀。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现了离愁别恨,与《长安晓望寄程补阙》的思乡情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