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下
作者: 司空曙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寒柳接胡桑,军门向大荒。
幕营随月魄,兵气长星芒。
横吹催春酒,重裘隔夜霜。
冰开不防虏,青草满辽阳。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柳树与胡桑相接,军营的门口面向广阔的荒野。
帐篷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士兵的气势如同长空中的星光。
横笛吹奏着春酒的节奏,厚重的外衣隔着夜晚的霜寒。
冰层已经融化,敌人却未曾防备,辽阳的青草已然遍地生长。
注释:
- 寒柳: 寒冷的柳树,象征着凄凉的环境。
- 胡桑: 指一种植物,表达边疆的荒凉。
- 军门: 军营的大门。
- 大荒: 广阔的荒野。
- 幕营: 帐篷和营地。
- 月魄: 月亮的光辉。
- 兵气: 士兵的气势和气魄。
- 横吹: 吹奏横笛。
- 春酒: 春天的酒,象征欢庆。
- 重裘: 厚重的外衣,表示寒冷的天气。
- 夜霜: 夜晚的霜冻。
- 冰开: 冰层融化。
- 防虏: 防备敌人。
- 青草: 生长的青草。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胡桑”和“辽阳”可引发对边塞战事和草原文化的联想,反映了作者对边疆环境的描绘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约 700—760),字子昱,唐代诗人,主要以五言诗和律诗著称,擅长边塞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争频繁的时期,表现了边疆士兵的生活及其心境,描绘了自然景色与战斗氛围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塞下》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以“寒柳接胡桑”引入,营造出一种寒冷而荒凉的氛围,柳树与胡桑的结合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色,也象征了汉人和胡人的交融与冲突。接着,诗人以“军门向大荒”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的辽阔与孤独,军营的存在恰似在荒野中唯一的支柱。
诗中“幕营随月魄,兵气长星芒”一句,体现了士兵在月光下的英姿,月光的宁静与士兵的气势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战斗的紧迫与士兵的无畏。接下来的“横吹催春酒”,以音乐来描绘士兵的欢庆生活,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丝温暖与人性。
最后两句“冰开不防虏,青草满辽阳”则带来了紧张的转折,冰层的融化预示着战争的严峻,青草的生长则暗指着希望与生机的再生。整体来看,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表达了边塞士兵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柳接胡桑: 描写寒冷的柳树与胡桑相连,营造出边疆的孤寂感。
- 军门向大荒: 军营的门口面向广阔的荒野,强调环境的荒凉。
- 幕营随月魄: 帐篷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夜晚的静谧。
- 兵气长星芒: 士兵的气势如同长空中的星光,形象而生动。
- 横吹催春酒: 吹奏横笛催促春酒,表现士兵生活的欢快一面。
- 重裘隔夜霜: 厚重外衣隔着寒霜,描绘寒冷的环境。
- 冰开不防虏: 冰层融化,敌人却未曾防备,暗含紧张的局势。
- 青草满辽阳: 春天的青草已然遍地生长,象征着希望与生命。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比如“寒柳接胡桑,军门向大荒”。
- 比喻: “兵气长星芒”将士兵的气势比作星光,增强了气氛的渲染。
- 意象: 柳树、胡桑、月光、青草等意象交织,形成生动的边塞画面。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色和士兵的生活,表现了战争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和希望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柳: 代表寒冷与孤独。
- 胡桑: 反映边疆文化的交融。
- 月魄: 象征宁静与清明。
- 兵气: 表达士兵的勇气与斗志。
- 春酒: 代表欢庆与人性的温暖。
- 青草: 象征生命的再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柳接胡桑”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的乡愁
B. 寒冷的孤独
C. 战斗的激烈 -
“幕营随月魄”中的“月魄”指的是什么? A. 月亮的光辉
B. 月亮的形状
C. 月亮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青草满辽阳”象征着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生活的希望
C. 孤独的生活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司空曙的《塞下》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前者侧重于士兵的生活与自然景色的对比,后者则强调了登高望远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材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