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行(一作白邙山)》
时间: 2025-05-02 21:3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邙行(一作白邙山)
作者:张籍 〔唐代〕
洛阳北门北邙道,
丧车辚辚入秋草。
车前齐唱薤露歌,
高坟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
洛阳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
终作谁家柱下石。
山头松柏半无主,
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纸钱,
乌鸢作窠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
请君暂向北邙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洛阳北门的北邙道,丧车辚辚驶入秋草中。车前的人们齐声唱着《薤露歌》,在新起的高高坟墓前显得格外苍凉。每天早晚都有很多人送葬,洛阳城里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即使花费千金立起的碑石高达百尺,最终也会化作他人脚下的石头。山头的松柏大多无人照料,地下的白骨则比土壤还要多。寒食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在送纸钱,乌鸦在树上搭巢,叼着纸钱。生活在繁华市场的人们却不知如何解愁,不妨暂时去北邙游玩一番。
注释
- 辚辚: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
- 薤露歌:古代的一种哀歌,多用于丧葬。
- 高坟新起白峨峨:高耸的新坟,显得十分显眼。
- 千金立碑:用千金建立的碑。
- 柱下石:指的是最终成为他人脚下的石头。
- 寒食:指寒食节,祭祖时烧纸钱的习俗。
- 乌鸢:一种鸟,常常用作哀伤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娟秀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他的诗多以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北邙行》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丧失的时代,诗人通过对丧葬场景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北邙行》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生死与社会的关系。诗中以洛阳北邙道为背景,通过描绘送葬的场景以及对坟墓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哀伤和对人生无常的反思。开头的“丧车辚辚”便迅速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高坟新起白峨峨”的意象,强调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们在繁华都市中对生死的无知与逃避,尤其是“人居朝市未解愁”一语,揭示了生活在热闹表象下的内心孤独和无奈。最后,诗人用“请君暂向北邙游”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借此反思生者的生存状态。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情感上真挚感人,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生与死之间的无情界限,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北门北邙道:描绘了地理位置,指向丧葬的地点。
- 丧车辚辚入秋草:用声音描绘送葬的车队,带出悲伤氛围。
- 车前齐唱薤露歌:表现送葬的人们情感的共鸣。
- 高坟新起白峨峨:新坟显得孤独而高耸,揭示死亡的现实。
- 朝朝暮暮人送葬:反复强调生死交替的常态。
- 洛阳城中人更多:对比城中繁华与外界的悲凉。
- 千金立碑高百尺:讽刺名利的虚荣,最终成石下之物。
- 终作谁家柱下石:反思生命的归宿。
- 山头松柏半无主:隐喻孤寂,生命的脱离。
- 地下白骨多于土:强调死亡的普遍性。
- 寒食家家送纸钱:描绘祭祀的普遍习俗。
- 乌鸢作窠衔上树:象征着哀伤与死亡的存在。
- 人居朝市未解愁:对比日常生活与死亡的疏离。
- 请君暂向北邙游:引导读者反思死亡与人生的意义。
修辞手法
- 对比:生与死、繁华与凋零的对比,增强情感冲击。
- 拟人:乌鸦的形象赋予了生死的悲悯。
- 意象:高坟、白骨、松柏等意象,构筑出死亡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死的思考,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必然,以及在繁华中对死亡的逃避与沉思。诗人以北邙道为切入点,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珍视与对死亡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丧车:象征死亡、悲痛。
- 高坟:代表死亡的终点,和人类对生死的思考。
- 松柏:象征长青与孤独,反映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纸钱:祭祀的象征,表现对逝者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丧车辚辚”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车轮的声音
- B. 人们的欢笑
- C. 风的呼啸
- D. 鸟儿的鸣叫
-
“高坟新起白峨峨”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新建的房屋
- B. 死亡的孤独
- C. 生命的希望
- D. 城市的繁华
-
“寒食家家送纸钱”中的纸钱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祭祀与怀念
- C. 食物
- D. 书籍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探讨人生无常、国家兴衰,但更多集中于国事与个人命运的结合。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传达个人情感,与《北邙行》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更侧重于个人遭遇和情感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