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抹故山云,回首渐收残雨。
指点微茫笠泽,渺烟村渔渚。
晚风萧瑟入孤篷,不碍钓丝住。
待取锦鳞沽酒,趁松涛归去。
白话文翻译:
一缕故乡的云彩,我回头时渐渐收起残余的细雨。
指点那微弱的笠帽映衬的水泽,远处烟雾缭绕的渔村和水边。
晚风萧瑟地吹入孤独的小船,却不妨碍我钓鱼的线停住。
等我钓到锦鲤,就去买酒,趁着松涛的声音回家。
注释:
- 故山:指的是作者的故乡或熟悉的山景。
- 笠泽:戴着斗笠的水泽,形容渔人在水边的情景。
- 渺烟村渔渚:渺小的烟雾中隐约可见的渔村和水边。
- 孤篷:孤独的小船。
- 锦鳞:形容鱼的美丽,指锦鲤。
- 沽酒:买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庸斋(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傍晚,诗人可能是在回乡途中,感慨于自然景色与渔人生活的宁静,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开篇“一抹故山云”,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紧接着“回首渐收残雨”,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气氛,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诗人用“指点微茫笠泽”来描绘渔人工作的场景,意境幽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晚风萧瑟入孤篷”一句,表现了孤独的渔人及其生活的清淡与淡泊,诗人虽身在孤舟,却并不觉得无聊,这种生活的安宁与自在,在“待取锦鳞沽酒”的期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趁松涛归去”,则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归隐的理想,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和对渔人生活的憧憬,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抹故山云:描绘故乡的云彩,给人以温暖的情感。
- 回首渐收残雨:回望时,雨水渐渐停止,象征着过去的忧愁与烦恼逐渐消散。
- 指点微茫笠泽:指向那微弱的水泽,展现出渔人生活的宁静。
- 渺烟村渔渚:远处的渔村和水边,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晚风萧瑟入孤篷:晚风吹入小船,增添了孤独的气氛。
- 不碍钓丝住:风虽然萧瑟,但并不妨碍钓鱼,传达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
- 待取锦鳞沽酒:期待钓到美丽的锦鲤,去买酒,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 趁松涛归去:借助松涛的声音,回归故乡,象征着归隐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拟人:晚风被赋予“萧瑟”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如“锦鳞沽酒”,形成对仗工整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渔人生活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淡泊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山云:象征思乡之情。
- 笠泽:渔人生活,象征平淡的日常。
- 孤篷:孤独与独立的象征。
- 锦鳞:美好生活的期待。
- 松涛:自然的声音,象征归属感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故山云”主要象征什么? A. 乡愁
B. 天空
C. 雨水 -
“待取锦鳞沽酒”中“锦鳞”指什么? A. 花朵
B. 美丽的鱼
C. 酒的品牌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故乡和自然生活的怀念
C. 对城市生活的失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朱庸斋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朱庸斋更加强调渔人生活的细节与生动场景,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哲理思考与内心宁静,两者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诗词大辞典》
- 《山水诗人王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