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牡丹》

时间: 2025-01-11 07:46:14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


白话文翻译:

自从胡人的尘土侵入汉朝边关,
十年来我在伊洛河边的路途漫长。
在青墩溪畔的我,已是个年老的客人,
独自面对东风,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字词注释

  • 胡尘:指外族的侵扰与战争,特指胡人对中原的侵略。
  • 汉关:汉朝的边防关口,象征着汉朝的国境。
  • 伊洛:伊河与洛河,古代名河,流域广阔,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 青墩:青墩溪,可能是指具体的自然景点,暗示着诗人所处的环境。
  • 龙钟客:龙钟意为年老,客人则指诗人自己,表现出孤独和沧桑。

典故解析

  • 此诗提到的“胡尘”,可追溯到汉朝时期的边疆战争,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十年伊洛路漫漫”,暗示了诗人长时间的流亡生活,表达出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少华,南宋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士人家庭,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他的诗风清丽,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牡丹的盛开,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牡丹》是陈与义的一首代表作,诗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诗的开头以“胡尘”引入,展现了外族侵扰给国家带来的创伤,暗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接着“十年伊洛路漫漫”一句,时间的流逝与漫长的旅途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青墩溪畔龙钟客”一句,诗人以自己为例,感叹时光的流逝,已是年迈的游子,孤独地伫立在美丽的自然之中。此时,东风吹拂,盛开的牡丹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成为诗人内心情感的具象展示。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衬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沉重感受,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牡丹的盛开,仿佛在告诉诗人,尽管外界环境险恶,生活依然可以绽放出美丽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自胡尘入汉关:自从胡人入侵,给汉朝带来了战乱与痛苦。
  • 十年伊洛路漫漫:十年来我在伊洛河边的漫长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辛。
  • 青墩溪畔龙钟客:在青墩溪边,已是年迈的我,感受到时光的无情。
  • 独立东风看牡丹:我独自一人,在东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牡丹的盛开比作生命的希望,借花寄情。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牡丹以生动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体现了在动荡岁月中的一种坚持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尘:象征外敌入侵,造成的动荡与苦难。
  • 十年:暗示时间的漫长与无奈,表达对过往岁月的反思。
  • 青墩溪:自然环境的描绘,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宁静。
  • 牡丹:象征美好与理想,寄托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尘”是指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外族的侵扰
    C. 诗人的忧虑

  2. 诗人用“龙钟客”来形容自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年轻气盛
    B. 年老孤独
    C. 忧国忧民

  3. 牡丹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战乱与悲伤
    B. 美好与希望
    C. 人生的艰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牡丹》(李清照)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咏牡丹》 vs 《白牡丹》: 两者都围绕牡丹展开,但《咏牡丹》更侧重于历史与个人感受,而《白牡丹》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之美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与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