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蚊谣》
时间: 2025-01-10 19:34: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聚蚊谣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沉沉夏夜兰堂开,
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
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
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沉沉的夏夜,兰堂的窗扇打开,
飞舞的蚊子在暗处伺机,发出如雷般的声音。
嘈杂的声音突然响起,令人初听时感到惊恐,
那声音仿佛来自南山,令人心惊胆战。
喧闹声中似乎在欢舞,喜爱这昏暗的夜色,
被迷惑的人分不清方向,聪明的人也感到困惑。
露水滴落,华光闪烁,月光照耀着天空,
蚊子锐利的口器让人无法忍受。
我身材七尺,如同草芒,孤独无依,众多蚊子让我痛苦。
天生有时,无法阻止,为了你我搭起帐篷躲避床边。
秋日的清晨一来,羞愧的是你的微小身影,竟然成为丹鸟的饲料。
注释
- 兰堂:指的是古代的雅致居所,通常指有兰花种植的地方。
- 飞蚊:指的是夏天常见的蚊子,夜间活动,给人带来困扰。
- 清商: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音乐名,通常与清晨和秋天的意境相结合。
- 丹鸟:指的是一种珍贵的鸟,常用来象征美好和珍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白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刘禹锡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但他始终保持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季,环境的炎热和蚊虫的骚扰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诗歌鉴赏
《聚蚊谣》以夏夜为背景,描绘了蚊虫的喧闹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一个炎热、闷热的夏夜,兰堂开窗后,飞蚊如雷般的声音袭来,令人感到不安。诗人通过对蚊虫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夏夜的烦闷与无奈。此外,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聪明人与昧者之间的不同反应,增添了哲理性。
整首诗在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感,诗人自比草芒,感受到蚊虫的围攻,仿佛置身于痛苦的境地。最后两句提到的“清商一来秋日晓”,则是对夏夜喧嚣的反思,暗示着季节的变换,预示着转机的到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沉沉夏夜兰堂开”:描绘夜色沉重,兰堂的窗户打开,暗示通风却也引来了蚊虫。
- “飞蚊伺暗声如雷”:用“如雷”形容蚊虫的嗡嗡声,生动地表现出蚊子的数量之多和打扰之大。
- “嘈然歘起初骇听”:突如其来的嘈杂声让人感到惊恐。
- “殷殷若自南山来”:声响如同远方的南山传来,增强了音响的遥远感和神秘感。
-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诗人自比孤独的草芒,感受到无数蚊子的围攻,表达了身心的痛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我躯七尺尔如芒”用草芒比喻自己,强调了自己的脆弱和孤独。
- 拟人:蚊虫的声音被赋予了“如雷”的特点,显示了它们的喧闹与威胁。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蚊虫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界中面对困扰时的无奈与孤独,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 夏夜:象征着烦闷与不安,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飞蚊:象征着困扰与烦恼,暗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干扰。
- 兰堂:象征优雅与宁静,但在蚊虫的骚扰下也显得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聚蚊谣》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刘禹锡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清商”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音乐
C. 一种舞蹈
D. 一种饮品 -
诗中“我躯七尺尔如芒”中的“如芒”是指什么?
A. 代表热情
B. 代表脆弱
C. 代表强壮
D. 代表孤独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李白
- 《夜泊牛头》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头》: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以豪放的情感与壮阔的自然景观为主,形成了与刘禹锡细腻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