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窗映树鹧鸪鸣。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江面上明月升起,江堤上,姑娘们手挽着手走在一起。她们唱尽了新词,却无法见到欢笑的面容,红色的窗户映照着树木,鹧鸪在鸣叫。
注释:
- 春江:春天的江水,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月出:明月升起,给夜晚带来光亮。
- 大堤平:指宽广的堤岸,描绘出一幅开阔的景象。
- 女郎:年轻的姑娘,象征青春与美丽。
- 连袂行:手挽着手一起走,表现出亲密的关系。
- 唱尽新词:唱完了所有的新歌,表达欢快的心情。
- 欢不见:欢笑的面容却没有见到,可能暗含些许遗憾或失落。
- 红窗映树:红色窗户映射着树影,增添了画面的色彩。
- 鹧鸪鸣:鹧鸪的鸣叫声,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鹧鸪鸣”常用于描写春天的鸟鸣,象征着生机与爱情,寓意自然的和谐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洪灭,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生于贫寒世家,经历了宦海浮沉,诗作常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怀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春天,诗人可能在江边游玩时所作,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失去欢笑的惋惜。
诗歌鉴赏:
《踏歌词》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春日景象。诗的前两句“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通过描写春江的明月与堤上的姑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氛围,体现了春天带来的生命力。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平坦的堤岸,姑娘们挽着手走在一起,传递出青春的活力与友谊的温暖。
然而,诗的后两句“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则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忧伤。在欢快的歌声中,却没有欢笑的面孔,似乎暗示着某种失落或遗憾。红窗的映照和鹧鸪的鸣叫,虽美却也带来一种孤独的感觉,传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反映了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叹息。刘禹锡以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景与人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江月出大堤平:描绘春天的江面上明月升起,宽广的堤岸显得平坦广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 堤上女郎连袂行:姑娘们手挽着手走在堤上,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友谊的温暖。
- 唱尽新词欢不见:姑娘们虽然唱尽了所有的新歌,但欢笑的面容却没有见到,暗示着内心的失落。
- 红窗映树鹧鸪鸣:红色的窗户映照着树木,鹧鸪在鸣叫,增添了自然的韵味,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江、女郎、红窗、鹧鸪等意象交织,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人心的微妙变化。
- 拟人:通过“唱尽新词”的描写,使得歌声似乎具有人格,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们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失去欢笑的惋惜,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以及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意象分析:
- 春江: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代表春天的到来。
- 明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暗示着情感的纯净。
- 女郎:代表青春与友谊,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 红窗:象征着温暖与幸福,但也隐含孤独的情感。
- 鹧鸪: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增添了春日的生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杜甫
C. 刘禹锡
D. 李白 -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A. 夏季
B. 秋季
C. 冬季
D. 春季 -
“唱尽新词欢不见”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欣
B. 失落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与个人的忧虑,情感基调较为沉重。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情感深邃而含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禹锡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