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二首 其一
作者: 陆游〔宋代〕
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
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
山色凝深黛,溪流战怒虬。
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
白话文翻译:
在暑气正浓的三伏天,突然来了阵大雨,仿佛已是九月的秋天。寒冷的声音透过檐口,清爽的气息袭来,令人感到舒适。远处的山色如浓墨般深沉,溪水奔腾如怒龙般激烈。身心轻松,何必再感到苦恼,四处都可以悠闲游玩。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三十天。
- "俄":表示很快、突然。
- "寒声":指寒冷的声音,可能是雨声或风声。
- "巾褠":巾是指头巾,褠是指衣物,指用来遮挡的衣物。
- "凝深黛":形容山色深沉如墨。
- "怒虬":怒是愤怒,虬是形容水流的形态,形容溪流奔腾激烈。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与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锐感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柔婉细腻,特别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立秋前,正值暑气未退,诗人通过描写突如其来的大雨,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以及对清凉气候的享受。此时社会动荡,陆游的诗中常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立秋前夕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与热爱。开篇“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通过对比,强调了大雨带来的清凉与秋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中“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描绘了雨声和凉风的感受,仿佛让读者亲临其境,体会到秋意渐浓的清新。
进一步的意象如“山色凝深黛”,展现了大雨后的山色与溪流的结合,深沉而富有生机。最后一句“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闲适的心态,诗人似乎在呼唤人们放下烦恼,享受自然的美好。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烦恼的超然,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暑正三伏”——描绘了盛夏的炎热,给人以沉重之感。
- “雨来俄九秋”——突如其来的大雨,带来了秋天的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
- “寒声入檐户”——雨声渗入檐下,传达出凉意。
- “爽气袭巾褠”——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舒适,身上的头巾和衣物都感受到凉爽。
- “山色凝深黛”——山的颜色如深黛般浓厚,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溪流战怒虬”——溪水奔腾如龙,激荡的水流显示了雨后的生机。
- “身轻更何苦”——身心轻松,何必再感到烦恼。
- “处处可闲游”——四处都可以悠然自得地游玩,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寒声”与“爽气”抽象化了自然的感觉。
- 对仗:如“山色凝深黛,溪流战怒虬”,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夸张:“战怒虬”形象生动,增强了溪流的动态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繁忙生活中寻求宁静和闲适的心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暑:象征繁忙与疲惫。
- 雨:代表清洗与新生,暗示希望。
- 寒声:传达凉爽与宁静。
- 山色:象征自然的深邃与美丽。
- 溪流:寓意生机与活力。
- 闲游:象征自由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暑正三伏”中“三伏”指的是:
A. 三个节气
B. 三十天的暑期
C. 三个季节 -
“寒声入檐户”中的“寒声”是指:
A. 风声
B. 雨声
C. 雪声 -
整首诗表达的心情是:
A. 忧愁
B. 洒脱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江雪》 by 柳宗元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陆游的《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二首 其一》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前者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生活的淡泊,后者则充满了豪情与壮志,展示了不同的气质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