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岳州孙屯田》

时间: 2025-04-27 22:43:51

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

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

年华有时尽,风物不知休。

太守怜予句,应如沈隐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岳州孙屯田
梅尧臣

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
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
年华有时尽,风物不知休。
太守怜予句,应如沈隐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认为美丽的景色都在岳阳楼上。那皎洁的明月照亮千里,寒冷的光辉在秋季显得愈加明亮。光阴总是有限的,而自然景物却永远不会停止变换。希望太守能像沈隐侯那样怜惜我的诗句。


注释:

字词注释: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湖泊。
  • 岳阳楼:位于岳阳,是古代著名的楼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
  • 明月:指明亮的月光。
  • 寒光:寒冷的光辉,形容秋天的月光。
  • 年华:指年岁和时光。
  • 太守:地方官员,指负责治理一方的官员。
  • 沈隐侯:指沈约,也称沈隐侯,他是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沈隐侯”与沈约的诗歌成就相关,沈约以其才华横溢而闻名,梅尧臣希望得到太守的赞赏与理解,表达出对诗歌创作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北宋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他主张“诗中有画”,追求诗的形象美和音韵美。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梅尧臣拜访岳阳时,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时代背景下,诗人所处的北宋,正是文人追求个人表达与自然美结合的时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梅尧臣对人生和时光的感悟。开篇的“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句式优美,点明了诗的主题——洞庭湖的美景与岳阳楼的辉煌。接下来的“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通过对比与夸张手法,生动展现了秋夜月光的清冷与广阔,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时光的思考,强调“年华有时尽,风物不知休”,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诗人隐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最后一句“太守怜予句,应如沈隐侯”,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也暗含对自己创作的自信与希望。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展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深厚修养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源远流长,最美的地方在于岳阳楼,点明主题。
  2. 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月光的广阔与清冷,营造出一种孤寂的秋夜氛围。
  3. 年华有时尽,风物不知休:时光有限,但自然的景色却永恒不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伤。
  4. 太守怜予句,应如沈隐侯:希望太守能理解和珍惜自己的诗句,寄托了对友谊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千里光辉。
  • 对仗:如“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 夸张:通过“一千里”和“三万秋”展现自然的广阔与深远。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展开,抒发了诗人对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对友谊的渴望与对创作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庭湖:象征广阔与美丽,代表着自然的雄伟与静谧。
  • 明月:象征美好、清澈,常与孤独与思念相联系。
  • 寒光:代表秋天的清冷,传达出萧瑟的季节感。
  • 年华:象征生命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是什么意思?
    A. 洞庭湖的美在于岳阳楼
    B. 岳阳楼的名声更大
    C. 岳阳楼已不再美丽

  2. “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中“寒光”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的阳光
    B. 秋天的月光
    C. 春天的晨光

  3. 诗中提到的“太守”指的是哪个人物?
    A. 诗人自己
    B. 沈约
    C. 地方官员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望岳》:表现对自然的敬畏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两者皆有对自然与人生感悟的表达,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激情,而梅尧臣则偏向于细腻与沉思,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年谱》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