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上巳)》

时间: 2025-02-04 16:22:23

修禊节。

晋人风味终然别。

终然别。

当时宾主,至今清绝。

等闲写就兰亭帖。

岂知留与人闲说。

人闲说。

永和之岁,暮春之月。

意思解释

忆秦娥(上巳)

原文展示

修禊节。晋人风味终然别。
终然别。当时宾主,至今清绝。
等闲写就兰亭帖。岂知留与人闲说。
人闲说。永和之岁,暮春之月。

白话文翻译

在修禊节这一天,晋代的风俗已然远去。
当年聚会的宾主,如今已是清寂无声。
随意写就的《兰亭帖》,谁曾想到留给后人闲谈。
人们闲谈的,是那永和之岁、暮春之月。

注释

  • 修禊节:古代春季祭水的节日,通常在春天的某个时节举行。
  • 晋人:指的是晋代的人,强调古代风俗的消逝。
  • 兰亭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古代文学的经典,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会。
  • 永和:指的是晋朝的一个年号,时间背景有助于理解诗的历史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文,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创作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对古典文化的追求,常以典雅的词句表达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忆秦娥(上巳)》作于一个特定的节日,反映了诗人对往昔聚会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对古代风俗的追忆,诗中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忆秦娥(上巳)》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修禊节的追忆,表达了对往日聚会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提到“修禊节”,引发读者对古代节日的联想,紧接着“晋人风味终然别”则强调了文化与传统的消逝。诗人回忆起当年的宾主,尽管彼时热闹非凡,但如今却已“清绝”,这种对比使得时光的流逝愈加显著。

“等闲写就兰亭帖”,提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对文学的致敬,也暗示着那一刻的珍贵与难得。诗人在追忆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似乎是在感叹那些美好时光的无法重现。最后,提及“永和之岁,暮春之月”,将时间具体化,进一步增强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情感的沉重。

整首词在结构上紧凑而富有层次感,通过节日、聚会、文学经典等元素的交织,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流逝岁月的无尽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修禊节:指出节日,设定了时间背景。
  2. 晋人风味终然别:表明古代文化与风俗的消逝。
  3. 终然别:重复强调分离的感伤。
  4. 当时宾主,至今清绝:对比过去与现在,令人感慨。
  5. 等闲写就兰亭帖:提及文学经典,象征文人雅集。
  6. 岂知留与人闲说:反思过去的美好时光已难再现。
  7. 人闲说:强调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8. 永和之岁,暮春之月:时间的具体化,增添历史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力度。
  • 典故:引用《兰亭帖》,提升了诗的文化内涵。
  • 排比:在句式上使用排比,增强诗句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修禊节的追忆,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它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修禊节:象征春天与希望,但也暗含对逝去的追忆。
  • 兰亭帖:象征文人雅集和文化传承,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 宾主: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修禊节是哪个季节的节日?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兰亭帖”是指哪位古代书法家的作品?

    • A. 颜真卿
    • B. 王羲之
    • C. 柳公权
    • D. 欧阳询
  3. 诗中“终然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怀念
    • C. 愤怒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经典之作,与《忆秦娥(上巳)》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忆秦娥(上巳)》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