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时间: 2025-01-25 23:37:44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意思解释

孔子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白话文翻译:

圣人的道理深邃而广博,学者所掌握的知识不过是细微之处。
即使在古代没有孔子,微不足道的小虫又怎能知晓天空的高远呢?
桓魋和武叔不自量力,想要去动摇一株草木以影响蟠桃树。
颜回的才智已无可估量,他直到死去仍然忘我地追求学问。

注释:

  • 圣人:指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秋毫:指非常细小的东西,形容学者所掌握的知识微不足道。
  • 蠛蠓:一种微小的虫,象征微不足道的事物。
  • 桓魋:古代春秋时期的权臣,意指不自量力之人。
  • 颜回:孔子的学生,极为聪明和勤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文学上以诗、文、赋、词皆有成就,尤其以诗歌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孔子》作于王安石对孔子思想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之际,反映了他对于教育与知识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学术界浮躁之风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对孔子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学者地位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强调了圣人孔子的博大智慧与普通学者所掌握的细微之处之间的巨大差距,揭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微不足道。特别是“蠛蠓何足知天高”一句,形象地比喻出小虫对天空的无知,暗指那些不懂深刻道理而妄自尊大的人的愚昧。接着,通过桓魋和武叔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不自量力的危险。最后,提到颜回的勤奋和无私奉献,表现了真正的学者应有的态度。整首诗在气势上层层递进,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人道大能亦博:指出圣人的道理非常深邃、广博。
  2. 学者所得皆秋毫:对比学者的知识微不足道,形象地表现出其浅薄。
  3. 虽传古未有孔子:即使在古代没有孔子,强调其重要性。
  4. 蠛蠓何足知天高:小虫无知,象征那些不懂大义的人。
  5. 桓魋武叔不量力:批评那些不自量力的权臣。
  6. 欲挠一草摇蟠桃: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无知和自负。
  7. 颜回已自不可测:赞美颜回的才智无人能及。
  8. 至死钻仰忘身劳:强调他追求知识的执着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蠛蠓”比喻无知的人,增强诗歌的形象性。
  • 对比:通过孔子与学者、颜回与桓魋的对比,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和学者的对比,探讨了知识的深度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警示人们应谦虚学习,追求更高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人:象征智慧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 秋毫:象征微小的知识。
  • 蠛蠓:象征无知和愚昧。
  • 颜回:象征真正的求知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秋毫”指的是什么?

    • A. 微小的东西
    • B. 大智慧
    • C. 历史人物
  2. 填空题:诗中用“蠛蠓”形容____的人。

  3. 判断题:颜回是孔子的学生,诗中赞扬了他的智慧和勤奋。 (对/错)

答案:

  1. A
  2. 无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及其思想的集合,深刻影响了后世。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探讨了思乡之情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孔子》与杜甫的《登高》,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论语》原文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