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沉西涧阴,
远驱愁突兀。
烟苔湿凝地,
露竹光滴月。
时见一僧来,
脚边云勃勃。
白话文翻译:
太阳沉入西边的涧谷,阴影笼罩着四周,
远处驱散的愁绪显得格外突兀。
湿润的苔藓覆盖着地面,
露水滴落在竹子上,映照出月光。
偶尔看到一位僧人走来,
他脚边的云雾飘动不已。
注释:
- 沉:下沉,指太阳下沉。
- 涧:山间的小河流。
- 愁:忧愁、烦恼。
- 突兀:突显出来,显得特别。
- 烟苔:湿润的苔藓,常在阴湿的地方生长。
- 凝:凝聚,指露水在竹子上凝结。
- 滴月:露水滴落时映照的月光。
- 时见:偶尔看到。
- 僧:和尚,修行者。
- 云勃勃:形容云雾缭绕,生动的样子。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中描绘的景象和氛围,反映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闲适与禅意。僧人形象的出现,也隐喻了修行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字仲明,号良友,江南人。他以五言诗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涢川寺路》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之际,诗中描绘了寺庙附近的自然景象及僧人的闲适生活,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涢川寺路》是一首描绘山水与人文和谐的诗作,诗人在短短几句中,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又渗透了深厚的哲理。开篇的“日沉西涧阴”,以日落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和沉郁的氛围,接着“远驱愁突兀”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这种情感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显得格外突出。接下来的“烟苔湿凝地,露竹光滴月”描绘了湿润的环境和清晨的露珠,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带给读者一种静谧的遐想。
最后两句“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通过僧人的出现,诗人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升华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僧人的闲适,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沉西涧阴:日落后,西边的山涧变得阴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远驱愁突兀:愁苦的情感在这宁静中显得格外明显,形成鲜明对比。
- 烟苔湿凝地:描述湿润的土地上生长着苔藓,表现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
- 露竹光滴月:露水在竹子上闪烁的光辉,反映出月光的清幽。
- 时见一僧来:偶尔看到一位和尚走来,带来了一丝生机。
- 脚边云勃勃:形容和尚脚边的云雾缭绕,增添了神秘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沉西涧阴,远驱愁突兀”,上下句结构相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露竹光滴月”,露水与月光的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
- 比喻:将愁苦与自然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僧人形象,展现了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平和,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西涧:宁静与神秘的自然场所。
- 僧:象征修道者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
- 露竹:自然的美,象征清新与生命的活力。
- 云勃勃:体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沉西涧阴”意指: A. 太阳升起
B. 太阳下沉
C. 太阳消失 -
“时见一僧来”中“僧”指的是: A. 农民
B. 商人
C. 和尚 -
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宁静
C. 兴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鹿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与《涢川寺路》都呈现出山水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但《鹿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涢川寺路》则融入了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写作》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