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

时间: 2025-01-11 01:38:26

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

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

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

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

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

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
作者: 王维 〔唐代〕

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
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
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
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
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
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白话文翻译:

明君梦见先帝,宝命之下升至齐天。
秦朝的后宫只听到乐声,周王却因占卜年限而感到羞耻。
玉京移来大像,金箓召集众仙。
承露调制供品,空中展开皇上的筵席。
斗转星移迎接寿酒,山旁升起炉烟。
希望奉行无为的化道,斋心学习自然的法则。

注释:

字词注释:

  1. 明君:指英明的君主。
  2. 梦帝:指先帝的梦境,象征对先皇的怀念。
  3. 宝命:指皇帝的命令,具有神圣性质。
  4. 玉京:指天宫或天界,寓意高远。
  5. 金箓:符箓,象征召唤神仙。
  6. 承露:承接露水,象征自然的供养。
  7. 无为化:道教哲学,强调自然与无为的道理。
  8. 斋心:清心寡欲,专心修炼。

典故解析:

  • 秦后徒闻乐:指秦朝的后宫只知道享乐,而周王因占卜而感到羞耻,暗示历史的教训。
  • 斗回:指星斗的变化,表示时间的流逝与庆祝的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合道教哲学与佛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庆祝玄元皇帝玉像落成之际,体现了对明君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表达了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作,通过描写庆典场景,展现出王维对历史、政治与哲学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以“明君梦帝先”引入,表现出对先帝的怀念,显示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提到“秦后徒闻乐”,以秦朝的享乐与周王的羞耻为对比,暗示历史的反思与教训,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在描述庆典的场景时,王维使用“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展现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诗中“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一联,生动描绘了自然与人造的和谐,表现出对皇权的尊重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无为化”的向往,体现出道教思想的影响,强调内心的修炼与自然的和谐。这首诗不仅是对皇帝的颂扬,也是对理想政治的思索,展现了王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君梦帝先:表达出对先帝的怀念,突显明君形象。
  2. 宝命上齐天:皇命神圣,升天的理想。
  3. 秦后徒闻乐:指秦朝后宫的奢华与无知。
  4. 周王耻卜年:对历史的反思,强调治国的责任。
  5. 玉京移大像:庆典的神圣,仙界的召唤。
  6. 金箓会群仙:象征与神灵的交流。
  7. 承露调天供:自然的供养,体现和谐。
  8. 临空敞御筵:皇家的盛典,显示威仪。
  9. 斗回迎寿酒:庆祝时刻的到来。
  10. 山近起炉烟:自然景象与人事的交融。
  11. 愿奉无为化:道教思想的表达。
  12. 斋心学自然:强调内心修炼与自然法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斗回迎寿酒”与“山近起炉烟”,形成优美的音韵效果。
  • 象征:玉京、金箓象征着神圣与权威,承露则象征自然的馈赠。
  • 比喻:将皇权与自然的和谐联系在一起,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庆祝皇帝的玉像,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反思历史教训,强调无为而治的道理,体现了王维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明君:象征英明的统治者。
  2. 玉京:象征高远、神圣的境界。
  3. 金箓:象征神灵的召唤与权威。
  4. 斗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法则。
  5. 寿酒:象征庆祝与祝福。
  6. 炉烟:象征自然与人事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维
    • C. 杜甫
  2. “承露调天供”中的“承露”指的是什么?

    • A. 取水
    • B. 采摘露水
    • C. 祭祀
  3. 诗中提到的“无为化”代表了哪种哲学思想?

    • A. 儒家
    • B. 道家
    • C. 佛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山居秋暝》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王维的诗多描写自然与哲理,李白则更注重个体情感与豪放的气质。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深受道教与自然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