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

时间: 2025-04-28 02:25:50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家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昼出耘田夜织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白天出门耕作,晚上则在家中织麻,村庄的儿女各自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小孩子还不懂得如何供养家人,只是在桑树的阴影下学习种瓜。

注释:

字词注释:

  • 耘田:指在田里锄草、耕作。
  • 织麻:指用麻纺织布料。
  • 童孙:指小孩子或孙子。
  • 供耕织:供养家庭所需的耕作和织布。
  • 桑阴:桑树的阴影,这里意指夏日阴凉的地方。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农家生活的日常,展示了乡村劳动与家庭责任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君山,江苏常州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情感真挚,文字清新。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业社会,农民的生活繁忙而充实。范成大通过描绘田家生活,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描绘,展现了田家生活的全貌,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织麻”,交代了日常生活的忙碌状态,白天耕作,晚上织麻,表现出农民的勤劳与对生活的负责。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则强调了家庭成员在维持生计中各自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社会的分工与家庭的重要性。

接下来,“童孙未解供耕织”,表达了小孩对于家庭责任的无知,然而他们在“桑阴学种瓜”的场景中,展现出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暗示未来的接班人正在默默接受劳动的洗礼。整首诗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对家庭、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昼出耘田夜织麻”:白天在外耕作,晚上在家中织麻,突出农忙的生活节奏。
  •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里的每一个儿女都在为家庭分担责任,强调家庭的团结与合作。
  • “童孙未解供耕织”:小孩子尚未理解如何供养家庭,表现出天真的状态。
  • “也傍桑阴学种瓜”:在桑树下学习种瓜,象征着对劳动的潜移默化的学习,强调了自然教育的意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昼出耘田,夜织麻”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童孙”这一形象,使小孩的学习过程具有人情味,增添了诗的温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劳动、强调家庭责任与教育的重要性,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耘田:象征辛勤与努力。
  • 织麻:代表家庭的自给自足。
  • 桑阴:自然环境中的庇护,象征成长与学习的空间。
  • :象征丰收与希望,寄托着未来的美好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昼出耘田夜织麻”描述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休闲生活
    B) 忙碌的农家生活
    C) 城市生活
    答案:B

  2. “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童孙”指的是?
    A) 成年人
    B) 小孩或孙子
    C) 农夫
    答案:B

  3.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赞美?
    A) 诗歌
    B) 劳动与家庭责任
    C) 自然风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 《夏日田园杂兴》范成大:同样体现农村生活的诗作。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强调个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而范成大的《田家》则更注重家庭责任与集体劳动的观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比较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为理解古诗词提供更为详尽的注释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