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亭》

时间: 2025-01-11 01:31:29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意思解释

半山亭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半山亭上俯瞰壮丽山川的情景。登上高峰,山势巍峨,莲峰与太华山齐平。站在栏杆旁,看到红日刚刚升起,回头望去,白云似乎低垂在山间。松柏在月光下愈发显得苍老,猿猴在遥远的地方啼叫。禅师在吟诵完诗句后,让人迷惑千古,真是让人感慨。

注释

  • : 山岭,指高峰。
  • 巍巍: 形容山势高峻壮丽。
  • 莲峰、太华: 指中国著名山峰,象征着高耸挺拔。
  • 凭栏: 站在栏杆旁边,表示观看。
  • 红日: 太阳,这里指刚升起的朝阳。
  • 回首: 转头回望。
  • 松柏: 指松树和柏树,象征长青。
  • 物外啼: 指远处的猿猴啼叫,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意境。
  • 禅师: 指修行的僧人,吟唱绝句后,给人以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以豪放派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游览半山亭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生活在宋代,国家政治动荡,个人经历坎坷,诗中常融入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半山亭》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高山、红日、白云、松柏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开头的“登岭势巍巍”便让人感受到高山的壮丽,接着“莲峰太华齐”,将两座名山并列,突显出自然的雄伟。

在景色的描绘中,诗人又不乏思考,最后一联“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引入了禅宗的哲理,表现出对人生的迷惑和深思。这种将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手法,使整首诗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种人生感悟的表达。

苏轼的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且通过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同时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沉思,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岭势巍巍: 登上高山,感受到其巍峨的气势。
  2. 莲峰太华齐: 指两座名山的高耸入云,形成一幅壮丽的景象。
  3. 凭栏红日早: 站在栏杆旁,看到太阳刚刚升起,象征新的开始。
  4. 回首白云低: 回头看去,白云似乎贴近山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5. 松柏月中老: 在月光下,松柏显得越发苍老,表现出时光的流逝。
  6. 猿猴物外啼: 远处的猿猴在啼叫,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7. 禅师吟绝后: 引用禅师的吟唱,暗示一种哲理的思考。
  8. 千古指人迷: 指出人对人生的迷惑,哲理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 “红日早”暗喻新的希望与开始。
  • 对仗: 诗中使用了严谨的对仗结构,增加了韵律感。
  • 拟人: “松柏月中老”形象化了松柏的岁月感,赋予其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高耸的山,象征着险峻与伟大。
  • 红日: 代表希望、光明的未来。
  • 白云: 象征自由与飘逸的心境。
  • 松柏: 象征坚韧与永恒。
  • 猿猴: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孤独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半山亭》描写了什么自然景观? A. 河流
    B. 山川
    C. 森林

  2. 诗中提到的“禅师”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B. 反映人生的迷惑与思考
    C. 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望庐山瀑布》: 同样描绘自然的壮丽,但更侧重于水的动态美。
  • 王维《山居秋暝》: 侧重于静谧的山居生活,与苏轼的哲理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