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岘山愿公三首》
时间: 2025-05-11 14:04: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岘山愿公三首》
齐己 〔唐代〕
形影更谁亲,应怀漆道人。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榛莽池经烧,蒿莱寺过春。
心期重西去,一共吊遗尘。
相思恨相远,至理那时何。
道笑忘言甚,诗嫌背俗多。
青苔闲阁闭,白日断人过。
独上西楼望,荆门千万坡。
彼此无消息,所思江汉遥。
转闻多患难,甚说远相招。
老至何悲叹,生知便寂寥。
终期踏松影,携手虎溪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自己孤独的身影,想念漆道人那种清淡的友谊。用简短的言辞回应曾经的交情,借用半句佛偈来寄托情感。春天过后,荒草丛生,寺庙也显得冷清,心中希望再次回到西方,去缅怀已逝的岁月。
思念与恨意相互交织,面对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道理虽深却难以言说,诗作也因为背离世俗而显得不合时宜。青苔覆盖的闲阁已然关闭,白天的光景也难以再见。独自一人登上西楼远望,荆门的层层山坡在眼前延展。
彼此间没有消息,心中挂念的江汉却是那样遥远。听闻不幸的消息,心中更是惆怅。年纪渐长,难免感到悲叹,生活的无常已是心知肚明。最终期盼能在松影下相聚,携手走过虎溪桥。
注释
- 漆道人:指的是一位道士,可能寓意着一种清静的生活。
- 片言:简短的话语。
- 凿齿:指用凿子雕刻的牙齿,形容言辞刻薄。
- 半偈:指半句佛教偈语。
- 榛莽: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 蒿莱:一种植物,常见于荒野。
- 江汉:指江河和汉水,象征遥远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希言,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写诗,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齐己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朋友的离散和人生的孤独感愈发显著。
诗歌鉴赏
《寄岘山愿公三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而又温暖的,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重聚的期盼。
诗中多次提到的“心期重西去”,将诗人的思念与期盼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青苔闲阁闭”,“白日断人过”,诗人传达了孤独的感受和时间的流逝。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老至何悲叹,生知便寂寥”,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和接受。
整首诗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同时也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的高超技艺。诗句间的对仗工整、意象丰富,使得整首诗读来余韵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形影更谁亲,应怀漆道人:我孤独的身影,除了自己,还有谁会亲近呢?应当怀念那位道士。
-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用简短的言辞回应曾经的友谊,偶尔用一句佛偈来寄托情感。
- 榛莽池经烧,蒿莱寺过春:荒草丛生的池塘已经被烧过,春天在寺庙中匆匆而过。
- 心期重西去,一共吊遗尘:心中期望再次向西而去,怀念那些逝去的岁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期重西去”中的“心期”比喻思念之情。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青苔”、“白日”等意象,营造出孤独和怀旧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念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对人际关系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白日:代表光明和希望,但在此处却意味着失去。
- 松影:象征着重聚的期盼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漆道人”指的是: A. 一位道士
B. 朋友
C. 诗人自己
D. 一位僧人 -
“青苔闲阁闭”中“青苔”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时光流逝
C. 自然景色
D. 忘却 -
诗中的“老至何悲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 A. 悲观
B. 无所谓
C. 接受
D. 绝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齐己的这首诗更注重对人际关系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两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