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迹何来此,游方渐老身。
欲投莲岳夏,初过竟陵春。
锡影离云远,衣痕拂藓新。
无言即相别,此处不迷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游历中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诗人感叹自己身处何地,年纪渐长,身心疲惫,想要投身于莲岳的夏日,却刚刚路过竟陵的春天。诗人目送离去的影子渐行渐远,衣服上沾染的青苔依旧清新。彼此无言,只能默默告别,此地再没有迷惑的渡口。
注释
- 高迹:高远的行迹,象征高尚的理想和追求。
- 游方:指游历四方,形容诗人的漂泊生活。
- 莲岳:指莲花盛开的山岳,象征理想的归宿。
- 竟陵:地名,位于现在的湖北省,春天的景色。
- 锡影:锡,指光影,影子;离云远,形容影子逐渐远去。
- 衣痕:衣服上留下的痕迹;拂藓新,指衣物沾染的新鲜青苔。
- 不迷津:不再迷惑渡口,寓意对于人生的选择和方向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约770-843),唐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清新自然,后期则受禅宗影响,诗作多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途中,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和自然美景的感慨。诗人经历了许多,心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竟陵遇昼公》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人生感悟。开篇以“高迹何来此”引入,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疑惑与思考,仿佛在询问自己为何身处此地,暗示了对人生方向的迷茫。
接着,诗人提到“游方渐老身”,体现了岁月的无情和游历的疲惫,游历虽然开阔了眼界,却也让人消耗了青春与活力。“欲投莲岳夏,初过竟陵春”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莲岳象征理想的归宿,而竟陵的春天则是现实的短暂美好,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最后两句描绘了无言的离别,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无奈。诗人在此处不再迷惑,表现出一种对人生选择的清晰和坚定。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人生哲理思考,是唐代诗歌中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迹何来此:诗人感叹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为何会让自己迷失在此地。
- 游方渐老身:游历的岁月使得诗人感到身体的衰老,暗示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无奈。
- 欲投莲岳夏: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莲岳如同他的理想归宿。
- 初过竟陵春:刚刚经过的竟陵春天,是短暂而美好的回忆。
- 锡影离云远:影子逐渐远去,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 衣痕拂藓新:衣物沾染的青苔,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和生命的延续。
- 无言即相别:无言的告别,透露出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默契。
- 此处不迷津:最终,诗人对人生的选择和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修辞手法:
- 比喻:莲岳与竟陵的对比,象征理想与现实。
- 对仗:如“高迹”与“游方”,“无言”与“即相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青苔、影子等意象,传达出生命的流逝与自然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游历、人生选择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迹:象征理想追求。
- 莲岳:象征理想的归宿。
- 竟陵春:象征短暂的美好时光。
- 锡影:象征人生的流转与变化。
- 衣痕:象征生命的痕迹与经历。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想要投身于哪个地方的夏天?
- A. 竟陵
- B. 莲岳
- C. 高迹
- D. 云远
-
诗中提到的“无言即相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离别的痛苦
- B. 深厚的默契
- C. 对人生的迷茫
- D. 对理想的渴望
-
“衣痕拂藓新”中“衣痕”指的是什么?
- A. 衣服的颜色
- B. 身份的象征
- C. 生活的经历
- D. 自然的风景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齐己的《竟陵遇昼公》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齐己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选择,而王维则强调平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