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麹生访宿》
时间: 2025-01-11 02:4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斋寂已暮,叩门声樀樀。
知是君宿来,自拂尘埃席。
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
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
厨灯斜影出,檐雨馀声滴。
不是爱闲人,肯来同此夕。
白话文翻译:
在西边的书斋里,夜色已经显得寂静,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我知道是你来宿舍,便自行拂去桌上的尘埃。
这村子里有什么呢?只有茶水和果子来款待客人。
这里的环境清贫而宁静,像个僧人的居所,四周被竹林环绕。
厨房的灯光斜斜地投射出来,檐下的雨声还有余音在滴落。
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闲暇的人,但愿意和你共度这个夜晚。
注释:
- 西斋:指作者的书房,位于西边。
- 樀樀:形容敲门声的轻快,像是竹子声。
- 席:指席子,这里指的是桌子上的尘土。
- 茶果:指茶水和水果,表示简单的招待。
- 贫静:形容环境清贫而宁静。
- 斜影:灯光的影子呈现出斜斜的形状。
- 檐雨:指屋檐下的雨水滴落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贫静似僧居"的描写,可以联想到中国文化中对隐士和僧人生活的理想化表现,强调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盛唐和中唐时期。他的诗以语言通俗、情感真挚著称,关注民生,倡导清新自然的表达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隐居于乡村,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友人来访的欢喜,反映了他对友谊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麹生访宿》是一首描写友人来访的诗,整体氛围宁静而温馨。诗人在寂静的书斋中等待朋友的到来,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瞬间唤醒了对友人的期待。诗的开头“西斋寂已暮”展示了夜深人静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期待的氛围,接下来的“知是君宿来”则带出诗人对友人的热切欢迎。诗中提到的“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通过简单的饮食描写,表达了诗人虽处贫困却真诚待客的态度,反映出他对友谊的珍视。
“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则通过环境描写增添了诗的清幽感,竹林环绕的意象更是象征着一种清雅、脱俗的生活追求。最后的“不是爱闲人,肯来同此夕”更是将诗人对友人的珍视与内心的宁静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共鸣。
整体而言,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珍惜友谊的情怀,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温暖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斋寂已暮:夜色渐深,书斋显得寂静。
- 叩门声樀樀:敲门声轻快悦耳。
- 知是君宿来:我知道是朋友前来过夜。
- 自拂尘埃席:自己动手清理桌上的尘土。
- 村家何所有:这个村子里有什么呢?
- 茶果迎来客:用茶水和水果来招待客人。
- 贫静似僧居:环境清贫而宁静,像个僧人的居所。
- 竹林依四壁:四周被竹林环绕。
- 厨灯斜影出:厨房的灯光斜斜地投射出来。
- 檐雨馀声滴:屋檐下的雨声依然在滴落。
- 不是爱闲人: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闲暇的人。
- 肯来同此夕:但愿意和你共度这个夜晚。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叩门声樀樀”,赋予声音以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如“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竹林、雨声、灯影等意象构建了诗歌的意境,展现了宁静和清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友人的热情欢迎,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友谊的珍贵和内心的宁静。诗中不仅有对友人的期待,还有对简朴生活的自得,其情感基调温暖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斋:象征着隐居与宁静的生活。
- 竹林:象征着清雅、脱俗的意境。
- 厨灯:代表着温馨与家庭的氛围。
- 檐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宁静的夜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斋”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书房
C. 餐厅
答案:B -
诗人用什么来款待朋友? A. 酒
B. 茶果
C. 粽子
答案:B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 A. 繁华热闹
B. 清贫宁静
C. 现代化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鹿柴》与《麹生访宿》都营造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鹿柴》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麹生访宿》则重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两首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着眼点不同,体现了作者各自的风格和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