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
作者:王之望
有客过松径,呼儿下竹关。
张灯深夜语,沽酒远村还。
醇异交公瑾,清非醉景山。
剧谈自有理,不在浊醪间。
白话文翻译:
有位客人走过松树的小径,叫儿子下去打开竹门。
在深夜点亮灯火,畅谈至夜深,而我则从远处的村庄买酒回来。
交谈的内容醇厚不同于公瑾(周瑜),清醒的头脑并非醉意所致。
激烈的讨论自有其道理,并不在于浑浊的酒液之间。
注释:
- 松径:松树的小路,象征清幽的环境。
- 竹关:竹子制成的门,指自然朴素的居所。
- 张灯:点亮灯火,表示夜晚的活动。
- 沽酒:购买酒,显示生活的琐事。
- 公瑾:周瑜,三国时期的名将,以才智和英俊著称。
- 浊醪:指混浊的酒,暗喻劣酒或醉酒。
典故解析:
- 公瑾:指周瑜的别号。他在历史上以智勇双全闻名,常用来象征英俊和才华。
- 景山: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山,象征清醒和理智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常反映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龙华山寺,表达诗人对友人相聚的欢愉以及对畅谈理趣的向往,反映出当时文人雅士重视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体现了王之望的诗歌艺术魅力。全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和友人在山寺的夜晚相聚场景。开头两句通过“松径”和“竹关”展现出一种自然朴素的生活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张灯深夜语,沽酒远村还”描绘了夜晚的灯光与交流,暗示了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内容上,诗人提到的“醇异交公瑾,清非醉景山”既表现出对友人交谈内容的珍视,也强调了清醒与理智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醉酒和浑浊的拒绝。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在轻松的氛围中蕴含了深刻的思考。最后一句“剧谈自有理,不在浊醪间”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强调了理智交流的重要性,给人以启迪。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对真挚友谊和理性讨论的追求,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客过松径:描绘出访客的身影,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 呼儿下竹关:表现出亲切的生活情景,暗喻人与自然的和谐。
- 张灯深夜语:时光已晚,灯下的交谈充满温情。
- 沽酒远村还:生活的点滴,酒的陪伴彰显出人情味。
- 醇异交公瑾:表明与周瑜交谈的不同,强调独特的思想。
- 清非醉景山:清醒的思考超越醉酒的状态。
- 剧谈自有理:激烈的讨论中自有见地。
- 不在浊醪间:理智的交流不受酒精的影响。
修辞手法:
- 对比:清醒与醉酒,理智与浑浊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松径、竹关、灯光等意象营造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理智交流的重视,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清醒思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松径:象征清幽自然,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 竹关:体现出朴素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 灯火:象征知识与思想的启迪。
- 酒:既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暗示着交流的媒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公瑾”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周瑜
C. 刘备
D. 孙权 -
诗中“醇异”强调了什么? A. 醉酒的乐趣
B. 交谈的独特性
C. 酒的品质
D. 友谊的深厚 -
“剧谈自有理”这句强调了什么? A. 喝酒的重要性
B. 理智交流的价值
C. 夜晚的宁静
D. 自然风景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友谊与交流的重视。
- 李白《将进酒》:探讨了酒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出豪放的情感。
诗词对比: 王之望与李白的作品都涉及酒,但王之望更侧重于理智的交流,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与洒脱的个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王之望诗集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