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虎丘寺六韵》
时间: 2025-01-10 22:4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刹看非远,祗园入始深。
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
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
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
寄言轩冕客,此地好抽簪。
白话文翻译:
香火缭绕的寺庙看上去并不遥远,进入祗园后才发现它的深邃。
龙形盘踞的松树挺立,玉立的竹子郁郁葱葱。
奇怪的石头上千僧盘坐,灵池中一剑沉没。
海面上亭子两边,山就在寺庙的中心。
酒已经醇熟,趁着花开劝饮,诗已成就,听那鸟儿的歌吟。
寄语那些身居高位的客人,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可以放下笔来畅快写诗。
注释:
- 香刹:指有香火的寺庙。
- 祗园:古代著名寺庙,指代佛教圣地。
- 龙蟠松:形容松树的形态像龙一样盘曲。
- 玉立竹:形容竹子直立、挺拔如玉。
- 怪石:奇特的石头,形象生动。
- 灵池:灵秀的池塘。
- 倩鸟:美丽的鸟,指鸟儿动听的歌声。
- 轩冕客:指高官显贵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涉及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游览东虎丘寺时,表达了他对寺庙环境的欣赏和对高官显贵者的劝诫,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题东虎丘寺六韵》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作。整首诗结构严谨,韵律和谐,展现了东虎丘寺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交融。开篇“香刹看非远,祗园入始深”,通过对空间感的描绘,引导读者进入寺庙的深邃之中,暗示其灵性所在。
诗中“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两句,运用比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松树与竹子的挺拔,象征着生机与力量。接下来的“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则转向人文景观,暗指寺庙的宁静和深邃,体现出一种禅意。
最后几句“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悠然自得,邀请他人共饮共吟,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寄言轩冕客,此地好抽簪”则是对高官显贵的劝诫,提醒他们在繁忙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体现出诗人对世俗的反思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香刹看非远:佛教寺庙的香火并不远,暗示寺庙的神圣。
- 祗园入始深:进入寺庙的祗园后,才感受到它的深邃。
- 龙蟠松矫矫:松树如龙般盘旋,生动形象。
- 玉立竹森森:竹子挺拔如玉,生机勃勃。
- 怪石千僧坐:奇石上坐满了僧人,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灵池一剑沉:灵池中一把剑沉没,象征着深邃与迷藏。
- 海当亭两面:亭子面朝大海,展现开阔的视野。
- 山在寺中心:山屹立于寺庙中央,构成自然的屏障。
- 酒熟凭花劝:酒已醇香,借花劝饮,传达生活的乐趣。
- 诗成倩鸟吟:诗作已成,听那美丽的鸟儿吟唱。
- 寄言轩冕客:寄语高官显贵,提醒他们放下浮华。
- 此地好抽簪:这里是个放松心情、写诗的好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蟠松”、“玉立竹”比喻自然景观。
- 对仗:如“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对称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东虎丘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反思,倡导人们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乐趣。
意象分析:
- 香刹:象征着宗教的宁静与神圣。
- 龙蟠松:象征着力量与生机。
- 灵池:象征着深邃与灵性。
- 倩鸟: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字是什么?
- A. 乐天
- B. 明德
- C. 君子
- D. 逸仙
-
“怪石千僧坐”中的“千僧”指的是?
- A. 许多的僧人
- B. 一千个僧人
- C. 假装的僧人
- D. 只有一位僧人
-
诗中提到的“此地好抽簪”意指?
- A. 这里可以饮酒
- B. 这里适合写诗
- C. 这里有美丽的花
- D. 这里有很多石头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题东虎丘寺六韵》与王维的《鹿柴》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白居易更注重人文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王维的诗中体现出一种隐逸的哲学思想,而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歌的高峰与多样化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