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新春景》

时间: 2025-01-26 04:30:37

新春景,明媚在何时。

宜早不宜迟。

软尘巷陌青油幰,重帘深院画罗衣。

要些儿,晴日照,暖风吹。

一片片、雪儿休要下。

一点点、雨儿休要洒。

才恁地,越愆期。

悠悠不趁梅花到,匆匆枉带柳花飞。

倩黄莺,将我语,报春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春景,明媚在何时。
宜早不宜迟。
软尘巷陌青油幰,
重帘深院画罗衣。
要些儿,晴日照,
暖风吹。
一片片雪儿休要下。
一点点雨儿休要洒。
才恁地,越愆期。
悠悠不趁梅花到,
匆匆枉带柳花飞。
倩黄莺,将我语,
报春归。

白话文翻译:

新春的景色,明媚的日子究竟在何时呢?
应该早点来,而不是晚了。
柔软的尘土小巷上,青色的油纸伞,
重重的帘子深院中,画着的罗衣。
要些儿,阳光照耀,
春风轻轻吹。
一片片雪花就别再飘落了。
一点点雨水也不必洒下。
才这样,时间就越发耽搁了。
悠悠不趁梅花盛开,
匆匆却徒然带来柳花飘飞。
请那黄莺,把我的心情,
告诉春天的归来。

注释:

  • 新春景:指新春的景色,象征着新的开始。
  • 明媚:光明而美好,形容春光明媚。
  • 软尘:柔软的尘土,形容小巷的宁静。
  • 青油幰:青色的油纸伞,古代常用以遮阳。
  • 重帘深院:深院中悬挂的重重帘幕。
  • 晴日照:阳光明媚的日子。
  • 暖风:温暖的春风。
  • 梅花:春天的象征,通常在早春盛开。
  • 黄莺:春天的鸟,象征春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蒋捷(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景斋,南宋词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新春之际,诗人以新春的景色作为背景,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中充满了对美好春光的期待,以及对春天迟迟不来的焦虑。

诗歌鉴赏:

《最高楼·新春景》是一首典型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期盼。开篇提出“新春景,明媚在何时”,直接点出诗的主题,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渴望和忧虑。接着通过描绘“软尘巷陌青油幰,重帘深院画罗衣”,展现了春天的柔和与美丽,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日的宁静中。诗中“晴日照,暖风吹”则增强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情感的升华,诗人表达了对时间的惋惜,“悠悠不趁梅花到,匆匆枉带柳花飞”,让人感受到春光的短暂与珍贵。最后“倩黄莺,将我语,报春归”,以黄莺作为传信者,表达了对春天归来的期待和希望。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新春的景色,何时才会明媚?
  2. 应该早点来,而不是迟到。
  3. 小巷中柔软的尘土上,青色的油纸伞。
  4. 深院里重重的帘子,画着的罗衣。
  5. 希望阳光照耀,春风轻轻吹拂。
  6. 不要再让雪花飘落。
  7. 也不希望雨水再洒下。
  8. 这样的话,时间就会更加耽搁。
  9. 不要错过梅花盛开的时光。
  10. 匆匆忙忙的却只带来了柳花的飞舞。
  11. 请那黄莺,把我的心情告诉春天的归来。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梅花”和“柳花”比喻春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黄莺拟人化,使其成为传递的信息者,增加情感的丰富度。
  • 对仗:诗句中有对仗工整的部分,如“晴日照,暖风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美好的向往。诗人希望珍惜每一个春天的瞬间,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坚韧与美丽。
  • 柳花:象征春风的轻柔与生命的复苏。
  • 黄莺:象征春天的使者,传递着春天的消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软尘巷陌青油幰”主要描述了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小巷的景色
    C. 山川的壮丽

  2. “悠悠不趁梅花到”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时间的惋惜
    C. 对冬天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倩黄莺,将我语,报春归”中的黄莺象征了什么? A. 冬天的到来
    B. 春天的消息
    C. 夏天的炎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杜甫《春望》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同样表达了对春夜的美好和对春天的向往,但其情感更倾向于孤独和思乡。而蒋捷的《新春景》则更强调春天的美好和对时间流逝的珍惜,两者在意境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