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春》

时间: 2025-01-11 08:42:15

微雨微风隔画帘,金炉檀炷冷慵添。

桃花满地春牢落,

柳絮成堆雪弃嫌。

宝瑟不能邀卓氏,彩毫何必梦江淹。

宦情归兴休相挠,隼旆渔舟总未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雨微风隔画帘,金炉檀炷冷慵添。
桃花满地春牢落,柳絮成堆雪弃嫌。
宝瑟不能邀卓氏,彩毫何必梦江淹。
宦情归兴休相挠,隼旆渔舟总未厌。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风透过画帘,金炉中檀香冷清而懒散。
桃花满地春色落尽,柳絮堆成雪白被人嫌弃。
宝瑟再也无法邀请卓文君,彩笔何必再梦江淹。
官场情感归去后兴致不再,渔舟轻帆总是不厌倦。

注释:

字词注释

  • 微雨:细小的雨。
  • 微风:轻柔的风。
  • 画帘:装饰性的帘子。
  • 金炉:盛放香料的炉子。
  • 檀炷:檀香的火焰。
  • 桃花:春天盛开的花。
  • 柳絮:柳树的花絮。
  • 雪弃嫌:指像雪一样的柳絮被人厌弃。
  • 宝瑟:一种古代的弦乐器,象征文人雅士。
  • 卓氏:指卓文君,古代才女。
  • 彩毫:画笔,象征艺术创作。
  • 江淹:著名诗人,指其诗歌成就。
  • 宦情:官场情感。
  • 隼旆:轻快的小船。
  • 渔舟:捕鱼的小船。

典故解析

  • 卓文君:古代著名才女,因诗才而受到推崇。
  • 江淹:唐代著名诗人,以情诗著称,代表了士人对才情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兼,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创作于春天,反映了诗人在春日微雨中感受到的孤寂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浮华的厌倦和对真情实感的追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微雨微风隔画帘”描绘了一幅春日的静谧图景,细雨轻风透过窗帘,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孤独的感觉。接下来“金炉檀炷冷慵添”则暗示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似乎在经历着一种冷清与懒散的情绪。

“桃花满地春牢落,柳絮成堆雪弃嫌”展现了一种春天的凋零与流逝,桃花和柳絮的意象交织,传递出一种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接下来的两句“宝瑟不能邀卓氏,彩毫何必梦江淹”则通过典故表达了对才情的向往与无奈,卓文君与江淹的联想,让诗人对文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到无奈。

最后两句“宦情归兴休相挠,隼旆渔舟总未厌”则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尽管面对官场的复杂与虚伪,渔舟的生活反而更让人向往,表现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微雨微风隔画帘:春日的细雨和轻风透过窗帘,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静谧的氛围。
  2. 金炉檀炷冷慵添:金炉中燃烧的檀香已经冷却,传达出诗人心情的懈怠和孤寂。
  3. 桃花满地春牢落:春天的桃花已经凋零,铺满地面,象征着短暂的美好。
  4. 柳絮成堆雪弃嫌:柳絮如同堆积的雪,被人们所嫌弃,暗示了春天的无情。
  5. 宝瑟不能邀卓氏:宝瑟无法引来卓文君,表现对才子佳人的失落感。
  6. 彩毫何必梦江淹:彩笔不必再梦江淹,表达对诗歌创作的无奈与向往。
  7. 宦情归兴休相挠:官场的情感已经失去兴致,表现对官场的疲倦。
  8. 隼旆渔舟总未厌:轻快的渔舟生活总是让人心生向往,体现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和柳絮比作春天的美好与失落。
  • 对仗:如“宝瑟”与“彩毫”,形成对比,表现诗人的失落与追求。
  • 拟人:将春天的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对官场浮华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雨:象征温柔、细腻的春天。
  • 桃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柳絮:象征春天的流逝与无情。
  • 宝瑟、彩毫:代表文化与才情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微雨微风隔画帘”中的“画帘”指的是什么? a) 装饰性帘子
    b) 窗户
    c) 墙壁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卓文君是代表什么? a) 文人
    b) 才女
    c) 官员
    答案:b

  3. 本诗表达了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官场生活
    b) 渔舟生活
    c) 商人生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与情感。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追求的心情。

诗词对比

  • 比较杜甫的《春望》和刘兼的《芳春》,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忧国之情,而刘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