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感怀》
时间: 2025-01-24 14:23: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
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
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白话文翻译:
重阳节来临,我不忍心登高楼,寒菊年年在秋末绽放。
万重山峦之间,云雾总是隔绝了故乡,泪水与鲜血交融流淌。
黄茅覆盖了边郡,红叶纷纷飘落在钓鱼的小舟上。
归来的打算未成,年纪渐长却已老去,茱萸羞于在白霜皑皑的头上佩戴。
提着花、饮着酒,攀登高山,四周望去,秋空浩瀚无边。
蜀国的山河再也无法留存,刘家豚犬又何所难。
张仪的旧壁上长满苍苔,葛亮的荒祠中古木冷清。
独自面对斜阳,更加感到惆怅,锦江东流如波澜起伏。
注释: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日。
- 寒菊:指秋天开花的菊花,象征坚韧。
- 万叠故山:形容山峦重叠,故乡山水。
- 乡泪:乡愁的泪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茱萸:重阳节佩戴的植物,象征吉祥。
- 蜀国江山:指四川地区的山河,历史上曾为刘备的地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兼,唐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以其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作者在外游历,回忆故乡,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乡愁的深重。
诗歌鉴赏:
《重阳感怀》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重阳不忍上高楼”引出主题,表达了对高处的无奈与对故乡的眷恋。寒菊的盛开不仅是季节的象征,更是坚韧与希望的象征,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万叠故山云总隔”一句,描绘了远方故乡的模糊与隔绝,诗人用乡泪与血的结合,强调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接着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归计未成年渐老”,感慨年华易逝,归家的念头却愈加迫切。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蜀国的历史,表现了对过往辉煌的感叹,反映了对现实的失望。张仪与葛亮的旧地遗迹,正是历史的沉淀,冷清而无情,进一步加强了对现状的惋惜与孤独感。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对故乡的眷恋,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历史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阳不忍上高楼:表达了对重阳节的复杂情感,尽管是登高的日子,但因思乡而不愿意。
- 寒菊年年照暮秋:寒菊在深秋时节依然盛开,象征着坚韧与希望。
- 万叠故山云总隔:故乡的山峦在云雾中模糊,象征着距离的遥远与思念的深沉。
- 两行乡泪血和流:乡愁化为泪水,流淌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黄茅莽莽连边郡:描绘出自然的景象,黄茅覆盖了边郡的广阔。
- 红叶纷纷落钓舟:秋意浓厚,红叶飘落在小舟上,渲染出凄凉的气氛。
- 归计未成年渐老:年纪渐长,归乡的计划却未能实现。
- 茱萸羞戴雪霜头:茱萸作为重阳节的象征,却因寒霜而显得无奈。
- 载花乘酒上高山:诗人借酒登高,象征着对生活的消遣与对未来的渴望。
- 四望秋空八极宽:描绘眼前的广阔景象,心中却感到空虚。
- 蜀国江山存不得:历史的沧桑,蜀国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 刘家豚犬取何难:隐喻历史的遗留,现实的无奈。
- 张仪旧壁苍苔厚:张仪的旧地,岁月的沉淀。
- 葛亮荒祠古木寒:葛亮的祠堂冷清,表现历史的无情。
- 独对斜阳更惆怅:斜阳映照,孤独的身影更添惆怅。
- 锦江东注似波澜:锦江流淌,似波澜起伏,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乡泪血和流”将思乡之情比作泪水与血液,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美感。
- 意象:寒菊、茱萸、红叶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惋惜,情感基调沉重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菊:象征坚韧与希望。
- 乡泪: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茱萸:重阳节的象征,寓意吉祥与祝福。
- 红叶:秋天的象征,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通常在农历的哪个月份?
- A. 八月
- B. 九月
- C. 十月
- D. 十一月
-
诗中提到“寒菊”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坚韧与希望
- C. 时光的流逝
- D. 纯洁与美好
-
诗中提到的“蜀国”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地盘?
- A. 曹操
- B. 刘备
- C. 诸葛亮
- D. 孙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秋夕》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描绘重阳节的登高,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秋夕》(白居易):强调秋天的孤独与思考,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