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头陀客吴岁久持行精勤有道者也》

时间: 2025-01-26 07:15:18

三峡无归梦,间云澹石床。

半生修白社,孤影寄朱方。

觉路心如月,高年顶不霜。

翻邻来往者,终日为谁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峡无归梦,间云澹石床。
半生修白社,孤影寄朱方。
觉路心如月,高年顶不霜。
翻邻来往者,终日为谁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三峡地区的孤独与思考。他在无归的梦中,迷失在云雾缭绕的石床上。经过半生的修行,他的身影似乎只能寄托在那朱色的方框里。心中对道路的觉悟如同明月,身处高位却不受霜寒的侵扰。周围的人来来往往,整日忙碌,却不知为谁而忙。

注释:

  • 三峡:指长江三峡,因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险峻的地势而闻名。
  • 无归梦:没有归宿的梦,表达了一种漂泊无依的感受。
  • 白社:可能指白色的社群,暗示修行或道教的团体。
  • 孤影:孤独的身影,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朱方:朱色的方框,可能象征着某种理想或归宿。
  • 觉路:对人生道路的觉悟。
  • 高年顶不霜:高处的年岁不会受到霜寒的侵蚀,表达一种超脱的境界。
  • 邻来往者:周围的人,暗示社会的纷扰和忙碌。

典故解析:

  • 三峡:古代文人常以三峡作为描写自然景观的背景,也常用以表达孤独与思索。
  • 明月:明月象征着清晰的思维与内心的宁静,常用于表达人的情感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自身情感,作品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修行期间,受自然环境与人生感悟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喧嚣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三峡的自然景观,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开篇的“无归梦”已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接下来的“间云澹石床”,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诗的中段提到“半生修白社”,暗示着作者在追求理想与真理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孤独与艰辛,“孤影寄朱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寄托与渴望,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却显得遥不可及。

接下来的“觉路心如月”则展现了诗人在修行中获得的启迪,心中如同明月般清晰,但“高年顶不霜”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似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与觉悟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最后一句“翻邻来往者,终日为谁忙”更是对社会浮华的嘲讽,揭示了周围人们的忙碌与迷失,令人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峡无归梦:表示作者在三峡的迷茫与无助。
  • 间云澹石床:描绘出环境的幽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 半生修白社:表明他在追求理想与真理的漫长过程。
  • 孤影寄朱方:表达他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 觉路心如月:对人生道路的理解与领悟。
  • 高年顶不霜:象征一种超脱与宁静。
  • 翻邻来往者,终日为谁忙:质疑周围人的忙碌与生活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作明月,象征清晰与明悟。
  • 对仗:如“孤影寄朱方”与“觉路心如月”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隐喻:通过自然景象隐喻内心的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在孤独与修行中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三峡:象征自然之美与人内心的孤独。
  • 云、石床:构成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反映内心的沉静。
  • 明月:象征智慧与觉悟。
  • 朱方:象征理想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峡无归梦”中的“归”指的是什么? A. 回家
    B. 理想
    C. 归宿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的“孤影寄朱方”是什么意思? A. 依靠他人
    B. 寄托理想
    C. 追求财富
    D. 逃避现实

  3. 诗的最后一句“终日为谁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迷茫
    C. 疲惫
    D. 不解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林景熙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强调自然的和谐美,而林景熙则突出孤独与思考的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