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王山人
熊知至〔宋代〕
闲拄瘦筇枝,衣冠半异时。
入城人不识,卖药俗长疑。
饮酒难逢醉,餐松自止饥。
华峰千嶂里,常与白云期。
白话文翻译:
我悠闲地拄着瘦弱的竹杖,身上的衣服和帽子似乎与这个时代有些不合。走进城里的人们不认识我,卖药的市井小人对我充满怀疑。喝酒难以痛快地醉,吃松树的果实只能解一时的饥饿。在那千山万水的华峰之中,我常常与白云约定相见。
注释:
- 瘦筇枝:瘦弱的竹杖,象征着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
- 衣冠半异时:衣服和帽子似乎与当代格格不入,暗示诗人的与世隔绝。
- 入城人不识:进入城市的人们不认识我,表现出诗人与世俗的隔绝。
- 卖药俗长疑:指在城市中卖药的小人对他充满了怀疑,暗示世俗的偏见。
- 饮酒难逢醉:喝酒却难以醉,象征着生活的无奈。
- 餐松自止饥:吃松果来填饱肚子,表现出诗人简朴的生活。
- 华峰千嶂里:在华山的千山万水之间,诗人向往与自然的和谐。
- 常与白云期:与白云期约,表达诗人向往自由与自然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知至(约1040-约1100),字孟容,号玉山,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山林,作品多描写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熊知至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淡漠与不屑。
诗歌鉴赏:
《赠王山人》是一首抒发隐逸情怀的诗,诗中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疏离。开头两句,诗人以“闲拄瘦筇枝”描绘出一种清幽的生活状态,似乎在强调自己的宁静与内心的淡泊。接下来的几句则揭示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尤其是“入城人不识”这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行走在世俗社会中感到的孤独与被忽视。这种感受在“卖药俗长疑”中进一步加深,诗人似乎与那些世俗的小人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
而后,诗人提到饮酒与用餐的情景,似乎在暗示一种无奈的生活状态,“饮酒难逢醉”传达了他即使饮酒也无法达到心灵的满足,表明对现实的不满,而“餐松自止饥”则回归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依赖与向往。
最后两句“华峰千嶂里,常与白云期”描绘了一幅理想的隐逸生活图景,诗人与白云约定相见,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与现实的对比,形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使人感受到一丝淡淡的惆怅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闲拄瘦筇枝:表现诗人悠闲的生活态度。
- 衣冠半异时:暗示诗人对世俗的漠视与不合。
- 入城人不识:体现诗人与世俗的隔绝,感到孤独。
- 卖药俗长疑:表现出对世俗偏见的不满。
- 饮酒难逢醉:描绘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餐松自止饥: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
- 华峰千嶂里:描绘理想的隐逸生活环境。
- 常与白云期: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瘦筇枝”比喻诗人的闲适生活状态。
- 对仗:如“饮酒难逢醉,餐松自止饥”,形成和谐的韵律。
- 拟人:白云被赋予了约定的特征,体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冷漠与疏离,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瘦筇枝:象征着诗人的闲适与清新。
- 华峰:代表理想的隐逸环境,象征自由与宁静。
- 白云:象征自然与诗人心灵的归属,表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熊知至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华峰”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理想的隐逸生活
- C. 俗世的烦恼
- D. 酒的美好
-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热爱
- B. 漠视
- C. 依赖
- D. 迷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熊知至的隐逸情怀与李白的豪放不羁,可以发现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切的向往,但前者更显淡泊宁静,后者则充满激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