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乐天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7:42:40

荣辱升沈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

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

意思解释

寄乐天二首 其一

原文展示:

荣辱升沈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
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

白话文翻译:

荣华富贵的得失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我,世俗的情感中,谁能记得旧时的情谊?
唯独鲍叔(鲍勃)还会怜惜我,像曾参那样自保而不杀人。
山间的白楼在沙苑暮色中隐约可见,潮水在沧海中涌动,野塘里春意盎然。
年老时遇到美好的景色只能感到惆怅,两个地方的思念各自伤感,何其无尽。

注释:

  • 荣辱:指的是荣华和耻辱。
  • 升沈:指得失的变化。
  • 鲍叔:鲍叔牙,春秋时期的贤臣,以直言进谏著称,诗中借指朋友。
  • 曾参:曾参为孔子的学生,因其高尚的人格而被尊重。
  • 沙苑:指沙地的园林,形容幽静的景象。
  • 潮生沧海:指潮水上涨,形象地描绘海洋的变化。
  • 惆怅:思念而感到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代诗人,因与白居易齐名而被称为“元白”。其诗风清新自然,以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生活、情感等多方面,极具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稹晚年,正值他与朋友乐天(白居易)分离之际,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在社会动荡和个人境遇变迁的背景下,诗人追忆往昔,感伤时光流逝。

诗歌鉴赏:

《寄乐天二首 其一》是元稹对友人白居易的深情寄托,诗中通过对荣辱升沉的探讨,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冷暖。首联以影与身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人在社会中面临的荣华与耻辱的得失,暗含了对世情无常的无奈与感伤。次联提到鲍叔和曾参,意在通过古人的品德来表现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后两联则转向自然景色的描绘,山入白楼与潮生沧海的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同时,诗人也表现出在美丽的自然中,因思念朋友而生出的惆怅。整体而言,诗歌语言清新流畅,情感真挚,传达了深厚的友情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荣辱升沈影与身:荣华和耻辱的变化就如影子般伴随我,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
  • 世情谁是旧雷陈:在世俗的人情中,谁能如旧日朋友般真心相待?
  • 唯应鲍叔犹怜我:唯独鲍叔(指鲍勃)依然关心我,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 自保曾参不杀人:我想要像曾参那样自保,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彰显出对道德的坚持。
  • 山入白楼沙苑暮:描绘山间白楼在傍晚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潮生沧海野塘春:潮水在海洋中涌动,春意盎然,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老逢佳景唯惆怅:年老时遇见美好的景色,反而倍感惆怅,表现了对青春已逝的感慨。
  • 两地各伤何限神:两地思念,各自感受到无尽的伤感,表现出友情的深厚与离别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影与身”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得失。
  • 对仗:诗中多处出现对仗,如“荣辱升沈”和“世情谁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色的描绘增添了诗的意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反思,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诗人用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最终形成了一种惆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荣辱:象征人生的起伏,反映出社会的无情。
  • 白楼:象征着宁静和美好,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沧海:象征着广阔与变化,代表着人生的复杂与多变。
  • :象征着希望与重生,表现出生命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荣辱升沈影与身”中的“升沈”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人生的得失变化
    • C. 朋友的情谊
  2. 诗中提到的“鲍叔”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鲍勃
    • B. 曾参
    • C. 孔子
  3. 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激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诗:两人都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但白居易的诗多用直白的情感,而元稹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思考。
  • 主题对比:元稹的《寄乐天二首 其一》侧重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白居易的诗则常常体现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