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我为劳生,自怜浪迹天涯遍。
如今春换。又是孤萍断。
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
思量见。画楼天远。
花倚夕阳院。
白话文翻译:
我为了生活而奔波,感到自己在天涯海角的漂泊是多么可怜。如今春天又来了,但我又像那孤独的浮萍一样断了。谁能相信,年复一年,我的情感并不浅薄。想了想,画楼依然遥远,花儿倚靠在夕阳的院落中。
注释:
- 劳生:为生计而辛苦奔波。
- 浪迹天涯:漂泊在天涯海角,形容游荡不定的生活。
- 孤萍断:孤独的浮萍比喻生活的无依无靠。
- 年时:年复一年,时光的流逝。
- 老子:这里指自己,表达一种自谦的态度。
- 画楼:指美丽的楼阁,常用于描绘风景。
- 倚夕阳院:夕阳下的院子,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孤萍”意象,通常用来表达人的孤独和漂泊的状态,历史上有许多诗歌使用“浮萍”来比喻人的无依无靠。诗中的“画楼”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景物,代表着美好的生活和向往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君复,号阮溪,宋代词人。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和细腻的情感,风格清新婉约,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事之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一个社会动荡、不安定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点绛唇》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开篇即以“我为劳生”引出主题,显示出诗人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辛苦,给人一种孤独和失落感。接着,诗人通过“孤萍断”这一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让人感受到漂泊无依的无奈。
春天的到来本应是欣喜的,但对于诗人而言,却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慰藉,让人感到人世间的无常与冷漠。“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一句,流露出对自己情感的自省与反思,似乎在质疑世人对自己情感的理解。最后,诗人通过“花倚夕阳院”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但这种美丽却是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与对理想的渴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为劳生,自怜浪迹天涯遍。”:诗人自述因生活而奔波,感到自己漂泊无依。
- “如今春换。又是孤萍断。”:春天来临,但内心孤独,像断了的浮萍一样。
- “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质疑他人对自己感情的理解,暗示情感深厚。
- “思量见。画楼天远。”:思索后发现理想的美好却遥不可及。
- “花倚夕阳院。”:夕阳下的花儿美丽却令人感到一丝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喻为孤独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孤萍断”与“春换”,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萍:象征孤独与漂泊。
- 春:代表希望与新生,但在此处却显得苍白无力。
- 画楼:象征理想与美好,遥不可及。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我为劳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辛苦
C. 无聊
D. 兴奋 -
“孤萍断”这一意象主要代表了什么?
A. 幸福
B. 孤独
C. 繁荣
D. 和谐 -
诗中提到的“画楼”象征着: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美好
C. 人生的苦涩
D. 友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作品相比,史浩的《点绛唇》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的追寻,而李清照则多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哀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同样都渗透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