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文昭之沔阳知事》
时间: 2025-02-04 17:13:02意思解释
送赵文昭之沔阳知事
作者: 甘复 〔元代〕
原文展示
王孙应时辟,长才屈卑宦。
风烟塞川路,舟楫望江汉。
亲友不能别,离居忍分散。
振迹林野隅,行李书策半。
山川战伐踪,胜概溢文翰。
幕府慎筹画,机务贵奇断。
况彼古沔城,民生经丧乱。
不有君子人,何以解愁叹。
云薄九疑峰,水白湘灵岸。
念君远行役,默默动离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赵文昭的离别之情。诗中提到,王孙们在时局中应运而生,但才华却常常被埋没在低微的官职中。风烟弥漫,河道被阻塞,舟船只能遥望江汉。与亲友难以分别,离居在外只能忍受分散的苦楚。振兴的路途在林野的角落,行李和书卷只带了半份。战乱的山川满是残酷的痕迹,胜利的希望却在文笔中流露。幕府要小心筹划,机务更需独到的判断。更何况古老的沔阳城,民生历经丧乱。如果没有君子相伴,何以解愁与叹息?云雾笼罩着九疑峰,水面映照着湘灵的岸边。思念你远行的身影,默默地滋生着离别的忧怨。
注释
- 王孙: 指有才华的年轻人,亦可指贵族子弟。
- 屈卑宦: 意思是屈身于卑微的官职。
- 风烟塞川路: 描述了因战争或自然原因导致的交通阻碍。
- 振迹: 指振兴的迹象。
- 古沔城: 指的是沔阳(今湖北省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遭受战乱。
- 君子人: 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甘复,元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往往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赵文昭赴任沔阳之前,反映了作者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惆怅与关心,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离别之苦。
诗歌鉴赏
《送赵文昭之沔阳知事》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作,情感真挚,意蕴深刻。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涩与无奈。开篇以“王孙应时辟”引入,点明王孙虽有才能,却常常被局限于低微的官职。接着,通过“风烟塞川路”的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战争对交通的影响,进而引出离别的主题。
亲友的离散是诗中最为动人之处,表达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无奈的心情。诗人用“振迹林野隅”传达出一种无处可去的迷茫感,仿佛在暗示友人的前路并不平坦。诗中提到的“山川战伐踪”与“胜概溢文翰”,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彼时社会现状的敏感洞察。
最后,诗人以“念君远行役”作结,情感达到高潮,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关切,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隐含着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体现了元代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孙应时辟: 指的是有才能的王孙们在特定时局中被任用。
- 长才屈卑宦: 才华横溢的人却屈居于卑微的官职。
- 风烟塞川路: 自然或战争的原因导致交通阻隔。
- 舟楫望江汉: 船只只能向往遥远的江汉水域。
- 亲友不能别: 亲朋好友之间难以割舍。
- 离居忍分散: 分开居住的痛苦难以忍受。
- 振迹林野隅: 振兴的希望在偏僻的地方。
- 行李书策半: 行李和书籍只带了一半。
- 山川战伐踪: 战争的痕迹遍布山川。
- 胜概溢文翰: 书写中流露出对胜利的期望。
- 幕府慎筹画: 政府应当谨慎地筹划。
- 机务贵奇断: 处理事务需独到的判断。
- 况彼古沔城: 更何况古老的沔阳城。
- 民生经丧乱: 民众生活在战乱的苦难之中。
- 不有君子人: 如果没有君子相伴。
- 何以解愁叹: 如何才能解脱愁苦?
- 云薄九疑峰: 云雾缭绕着九疑山。
- 水白湘灵岸: 水面映白湘灵的岸边。
- 念君远行役: 思念你远行的样子。
- 默默动离怨: 默默滋生着离别的怨恨。
修辞手法:
- 比喻: “风烟塞川路”形象地描绘了阻碍交通的困境。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云薄九疑峰”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离别的描写,反映出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与对社会动荡的无奈,展示了元代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孙: 象征有才华的青年。
- 风烟: 代表战争的混乱与动荡。
- 江汉: 象征遥远与希望。
- 林野: 代表偏僻和无奈。
- 古沔城: 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民生的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孙应时辟,指的是:
- A. 读书人
- B. 有才能的年轻人
- C. 平民百姓
- D. 官员
-
诗中提到的“风烟塞川路”主要指:
- A. 天气不好
- B. 战争导致的交通阻碍
- C. 船舶难以行驶
- D. 飞机不能起降
-
诗人对离别的情感是:
- A. 高兴
- B. 无所谓
- C. 伤感
- D. 怒火中烧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但其情感更为沉重,侧重于对历史沧桑的思考;而甘复的《送赵文昭之沔阳知事》则更为个人化,注重于友人的离别情感与对未来的关切。
参考资料
- 《元人诗选》
- 《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