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

时间: 2025-01-10 19:26:00

丹壁排空叠彩虹,上真应此驻灵踪。

烟沉晓日明孤顶,云破馀霞出半峰。

岩下法师曾伏虎,洞中仙客屡投龙。

他年翠盖东巡狩,玉牒终须受大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赤城
作者: 夏竦 〔宋代〕

丹壁排空叠彩虹,上真应此驻灵踪。
烟沉晓日明孤顶,云破馀霞出半峰。
岩下法师曾伏虎,洞中仙客屡投龙。
他年翠盖东巡狩,玉牒终须受大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赤城的壮丽景色。丹色的山壁高耸入云,与彩虹交相辉映,神仙应该在此停留。晨雾笼罩下的山顶在日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云层散开,余晖照耀着半座山峰。在岩石下,法师曾经降伏过老虎,在洞里,仙客常常把龙投放入其中。将来,翠盖(指帝王的车)将东巡狩猎,玉牒(指皇帝的命令)终将会获得极高的封赏。


注释:

字词注释

  • 丹壁:指红色的山壁。
  • 上真:指高远的神灵。
  • 灵踪:神灵的踪迹。
  • 烟沉:指雾气弥漫。
  • 孤顶:指高耸的山顶。
  • 云破:云层散开。
  • 馀霞:残留的晚霞。
  • 法师:指道教的法师。
  • 伏虎:降伏老虎,寓意降妖伏邪。
  • 仙客:神仙的客人。
  • 翠盖:指帝王的车驾。
  • 玉牒:古代用玉制成的文书,象征皇命。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法师和仙客,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修道者和神仙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的崇拜。
  • “翠盖东巡狩”暗指帝王出巡的场景,象征着荣耀与权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生活在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受到前辈诗人如苏轼的影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赤城》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赤城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赤城》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赤城的壮丽景色。开篇的“丹壁排空叠彩虹”便让人眼前一亮,红色的山壁与彩虹交织,色彩斑斓,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接着,诗人以“烟沉晓日明孤顶”描绘出晨雾环绕下的孤高山顶,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宁静的气氛。

而后两句“岩下法师曾伏虎,洞中仙客屡投龙”,则将诗的主题引向了道教文化,法师与仙客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崇敬,更是对修道者的赞美。最后两句展望未来,提及帝王的东巡狩猎,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希望与期待,整首诗在自然美与人文情感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丹壁排空叠彩虹:描绘赤城的红色山壁高耸入云,和彩虹交相辉映,营造出一幅绚丽的图景。
  2. 上真应此驻灵踪:神灵或仙人应该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停留下来,体现出对这片土地的神秘和崇拜。
  3. 烟沉晓日明孤顶:晨雾弥漫,太阳在山顶照耀,形成了一种孤独而明亮的氛围。
  4. 云破馀霞出半峰:云层逐渐散开,余晖照耀着半座山峰,给人以希望和美的感受。
  5. 岩下法师曾伏虎:岩石下的法师曾经降伏老虎,表现了道教文化中的神秘力量。
  6. 洞中仙客屡投龙:洞中的仙客常常把龙投放,暗示着神仙的非凡与自在。
  7. 他年翠盖东巡狩:未来的某一天,帝王将会出巡狩猎,体现出对权力与荣耀的向往。
  8. 玉牒终须受大封:玉牒象征着皇命,最终将获得极高的封赏,表现出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丹壁与彩虹的结合比作一幅美丽的画。
  • 对仗:如“烟沉晓日,云破馀霞”,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法师与仙客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表现出人对自然和超自然的敬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赤城壮丽景色的赞美,融入了对道教文化的崇敬,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壁:象征着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 上真:代表着超凡脱俗的理想与追求。
  • 法师与仙客:体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与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向往。
  • 翠盖玉牒:象征帝王的威严与权力,反映了对社会地位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壁”指的是什么颜色的山壁? A. 绿色
    B. 红色
    C. 黑色

  2. “云破馀霞出半峰”中的“馀霞”指的是? A. 早晨的阳光
    B. 傍晚的余晖
    C. 雨后的彩虹

  3. 诗人提到的法师是指? A. 学者
    B. 道教的修道者
    C. 武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具有相似的自然主题。
  • 《山中杂诗》:王维的作品,表现山水的静谧与哲理。

诗词对比

  • 夏竦的《赤城》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有描绘山水的意象,但前者更多强调道教文化,后者则是抒发个人情感与哲思。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诗词鉴赏》
  3. 《道教文化与诗歌表现》
  4. 《唐宋诗人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