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棠已绽牡丹芽。犹有东君向上花。不须惆怅怨春华。装缀园林新景物,推敲风月旧情怀。也饶浪蕊与浮葩。
白话文翻译:
海棠花已经开了,牡丹的芽也冒出了头。春天的东风仍在吹送花香,不必为春花的短暂而感到惆怅和怨恨。新的花卉装点着园林的美景,旧日的情怀在风月中细细品味。哪怕是繁华的花朵和浮动的花瓣,也依然显得可爱。
注释:
- 海棠:一种花,象征着春天和美好。
- 东君:指东风,古时称春天为“东君”。
- 春华:春天的花,寓意春天的短暂美丽。
- 装缀:装饰、点缀。
- 推敲:细细品味、斟酌。
- 浪蕊与浮葩:繁华的花朵和轻盈的花瓣。
典故解析:
“东君”在古典文学中常被用来指代春天或春风,与春天的生机盎然相关。“装缀园林”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园林文化的发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生于南宋,主要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以细腻、优雅著称,善于捕捉自然与人情的微妙变化。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与对往昔情感的回忆。诗人在面对新生的美丽时,不禁感慨过去的短暂与珍贵,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美好的珍惜。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清新明丽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海棠已绽牡丹芽”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到来,海棠花的绽放与牡丹芽的萌发象征着生命的复苏。接下来的“犹有东君向上花”,不仅描绘了春风的温柔,更暗示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诗人用“不须惆怅怨春华”表达了对短暂春花的豁达态度,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装缀园林新景物”和“推敲风月旧情怀”,将自然美与内心情感结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往昔回忆的细腻思考。最后一句“也饶浪蕊与浮葩”更是对春天繁花似锦的赞美,展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与人情的复杂,体现了吴潜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棠已绽牡丹芽:海棠花已盛开,牡丹的芽也开始发芽,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 犹有东君向上花:春风依然在吹拂,带来新的花朵,暗示春天的永恒与变化。
- 不须惆怅怨春华:不必为春花的短暂而感到惆怅,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装缀园林新景物:新花装点了园林,营造出美丽的景象,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推敲风月旧情怀:细细品味往日的情感,表达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
- 也饶浪蕊与浮葩:即使是繁华的花朵和飘浮的花瓣,依然让人感到愉悦,彰显了对生命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色比作美丽的花朵,以突出春天的美丽。
- 拟人:将东风拟人化,强调春天的温柔与生机。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对生活美好的珍惜。诗人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蓬勃。
- 牡丹:象征着富贵与繁荣。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园林: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的“东君”指代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
填空题:诗中提到“海棠已绽牡丹芽”,这里的“芽”指的是___。
-
判断题: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惆怅和怨恨。
A. 对
B. 错
答案:
- B
- 牡丹的种子或芽儿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浣溪沙》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浣溪沙》吴潜 vs. 《浣溪沙》苏轼: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吴潜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苏轼则更加强调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