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蟆》
时间: 2025-01-10 22:58:5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蚊蟆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
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
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
幺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
白话文翻译:
在巴蜀一带,炎热的天气早已来临,二月时节蚊子和蟾蜍开始出现。
叮咬的疼痛难以消除,耳边不断传来它们的叫声。
这些生物虽小,但人们往往不以为然。
若是皮肤受到它们的侵扰,时间久了便会形成伤疤和病痛。
伤口形成后无可奈何,只能防止它们再生。
微小的虫子何足挂齿,然而它们却潜在地警示着人们的情感。
注释:
- 巴徼:指巴蜀地区,这里用来指代炎热的南方。
- 炎毒:指炎热的天气。
- 咂肤:指叮咬皮肤。
- 薨薨声:形容蚊子的嗡嗡声。
- 肤受谮:皮肤受到叮咬。
- 痏:伤痕、疮痍。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蚊子和蟾蜍的描绘,反映了炎热天气带来的烦恼,蕴含着对生活中微小事物影响的警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社会、爱情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叙事诗和乐府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的晚年,正值气候炎热、虫蚊滋生的季节,诗人通过这些细小的生物,表达了对生活中微小烦恼的关注,以及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诗歌鉴赏:
《蚊蟆》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生活中的小事与人情世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直入主题,生动描绘了夏季的炎热与蚊虫的滋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对叮咬的痛苦和耳边嗡嗡声的刻画,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官体验。诗人通过对蚊子的轻视,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忽视小事的态度,而这些小事却可能在后续产生更大的影响。最后两句通过“幺虫”与“潜喻”将主题升华,警示人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反映出诗人对人情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描述了气候炎热的巴蜀地区,暗示季节变化带来的新生命。
- 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描绘了蚊子叮咬带来的困扰,强调其烦人之处。
- 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尽管蚊虫微小,但人们往往对此不以为然。
- 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若是被叮咬而不重视,时间久了便会形成伤疤。
-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伤口形成后就难以处理,因此要防止虫子再次繁殖。
- 幺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虽小的虫子不值得一提,但却暗示了人情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小虫”比喻生活中的微小烦恼。
- 拟人:蚊子的叫声被描绘得如同人声,增强了情感表达。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小烦恼,反映了人们对小事的忽视与后果,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蚊子:象征生活中的小烦恼,虽小却影响深远。
- 蟾蜍:暗示自然中的生生不息,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徼”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
B. 巴蜀
C. 江南
D. 西域 -
“咂肤拂不去”中的“咂”字意思是? A. 吮吸
B. 叮咬
C. 拍打
D. 抓住
答案:
- B. 巴蜀
- B. 叮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描绘自然的诗作,但侧重于春天的滋润,与《蚊蟆》中的炎热形成对比。
- 《静夜思》:表现思乡情绪,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