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时间: 2025-01-25 23:35:51意思解释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原文展示:
剪削乾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沈重,高声忽举云飘萧。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众音覼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
白话文翻译:
削尖干芦插入寒竹,九孔笛声五音齐全。最近谁在演奏获得名声,关璀已经去世李衮生也老了。李衮如今也老了,谁来继承他的技艺呢?薛家的小乐童才十二岁。师傅在他指点下教他演奏,含着乐器之间传递着天赋与气息。润州城高高在上,霜月明亮,吟咏着霜与月想要发声。山头江底何其安静,猿声不喘息鱼龙都在聆听。柔和的声音似乎管乐破裂,尖锐的声音则如刀截断。时而柔美如无骨,时而顿挫如有棱角。急促的音调圆润不断,轧轧声响如珠子串连。缓和的音调延展有条理,条理分明如笔划描绘。低声骤然如石沉重,高声忽然如云飘荡。明天公堂上摆开宴席,主人命令乐队娱乐宾客。细竹声响纷纷扰扰,宫调中有一声雄浑脱颖而出。众音交织不落下,宛如部队随将军而行。哎呀,阳陶还小年纪,发声已经如此了。如果教他继续吹奏,恐怕声名会压过关璀与李衮。
注释:
- 剪削:削剪、修整。
- 乾芦:干燥的芦苇。
- 九孔:指乐器的孔数,九孔笛的音域较广。
- 关璀、李衮:指著名的笛子演奏者。
- 乐童:指年轻的音乐演奏者。
- 润州:古地名,现今的镇江市。
- 吟霜思月:吟咏霜月,表达思索与情感。
- 猿声不喘:形容环境的宁静。
- 刀截:比喻声音的干脆利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作品以平易通俗而著称,常关注民生,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年轻音乐人才的关注与期望。诗中讲述了年轻的薛阳陶在乐器演奏上的天赋与潜力,表达了对传统音乐的尊重与传承的期许。
诗歌鉴赏:
《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是白居易对年轻音乐家薛阳陶的赞扬,诗中不仅描绘了音乐的美妙,更深刻反映了对艺术传承的思考。开篇描绘了乐器的制作和音色的变化,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音乐在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音色的高低起伏如同自然的呼吸,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薛阳陶的才华在他年纪尚小的情况下已然显露,诗人表达了对他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艺术传承的忧虑。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对比,如“急声圆转”与“缓声展引”,不仅展示了不同音调的表现力,也象征了音乐的多元与复杂,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探索。
全诗的末尾,白居易以“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结束,既是对薛阳陶未来的期许,也隐含着对当代音乐大腕的敬意,显示出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思考和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殷切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乐器的制作与音色的丰富,展现了音乐的基础。
- 第二联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演奏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以及对新生代的期望。
- 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薛阳陶的演奏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声音描写,体现了音乐的多样性。
- 最后总结了对年轻才俊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对艺术传承的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声音比作珠子,形象生动。
- 拟人:使乐器与自然相连,赋予音乐情感。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年轻音乐才华的赞美与艺术传承的关注,强调了艺术的多样性与内在的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乐器:象征音乐文化的传承。
- 霜与月:代表清冷的自然景象,反映心境。
- 猿声与鱼龙:表现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共生,增强氛围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著名演奏者是谁?
- A. 薛阳陶
- B. 李衮
- C. 关璀
- D. A和B
- 答案:D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二胡
- B. 笛子
- C. 琵琶
- D. 古筝
- 答案:B
-
诗中描述的“猿声不喘”主要体现了什么?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悲伤
- D. 欢快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都涉及社会与个人情感,但白居易更多关注民生与音律,而杜甫则更显沉重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集》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作品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